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融通大湾区吸引人才留港)(1)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通研究報告,逾六成半受訪本地居民認同在全球化環境下引入外來人才實屬無可避免,外來人才有助發展新興產業;

約六成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高學歷人才傾向於不打算長期留港發展,當中超過六成認為居住環境不佳是離港的主因

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審視入境政策,並透過人才公寓等措施改善外來人才的居住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來港就業。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融通大湾区吸引人才留港)(2)

為深入了解兩地人才流動的生活狀況、面對的難題等,團結香港基金在2019年至2022年間共進行了三項調查,分別訪問了1025名香港永久性居民2500名長期在大灣區內地9市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以及3012名在港的內地高學歷人士

出席今次研究報告發布會的包括: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研究員麥穎聰、助理研究員王品橋,以及香港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方偉晶。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融通大湾区吸引人才留港)(3)

團結香港基金發布最新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通的研究報告。記者 蔡啟文/攝

大灣區可為港人

提供上流途徑

在受訪的本地居民中,多達66%的人同意在全球化環境下引入外來人才屬無可避免,並指出外來人才有助香港發展新興產業。

在大灣區生活的受訪港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對其生活狀況感到滿意,自評置身香港社會及移居內地後的社會經濟地位分別由4.65分提升到5.75分(總分為10分)。由此可見,大灣區能為港人提供上流的途徑。

在大灣區內地9市工作的受訪港人中,56%平均每月收入為2萬至4萬元(港元,下同),近14%平均每月收入為4萬至6萬元,收入達6萬元以上的亦超過4%,收入不到2萬元的則有26%

平均收入首三座城市依次為深圳、東莞和惠州。

建議港府

審視人才入境政策

調查發現

香港吸引及留住人才的能力有待改善。約六成持工作簽證來港的內地高學歷人才,傾向於不打算長期(超過5年)留港發展,當中超過六成指出居住環境不佳是其離港的主因。此外,61%在香港工作的內地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或只是偶爾會與居住社區的本地人交往,社會融入度較低

報告建議

特區政府需審視人才入境政策,並透過人才公寓等措施改善外來人才的居住環境,以吸引更多人才來港就業;同時,亦可考慮為新入境人才組織文化課程及活動,協助他們融入社區。

調查發現

在有意離港內地人士中,絕大部分是因香港居住環境不佳。內地城市如深圳和杭州均已落實針對各級別人才的住房優惠政策;相反,香港現時仍未為外來人才制訂一套相應的住屋制度,只有一個為外來人才提供的人才公寓項目,即科學園的「創新斗室」,但其500個宿位僅供予園區內或潛在的合作企業使用。

報告建議

特區政府可考慮擴大人才公寓的服務範圍,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重點產業的專才,以改善其居住環境。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吸引力不足

調查發現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與本地其他計劃及新加坡同類計劃相比,儘管香港審批時間較短,但其對人才學歷、職業限制及附帶的本地僱員聘請要求帶來更多不便,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讓僱主採用,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亦不足。近三年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的申請數目僅約250個。

報告建議

特區政府需審視現行計劃的準則、配額、計分方法及審批流程等,以吸引更多人才,同時讓他們可在更短時間內來港就業。

調查發現

約半數受訪者對大灣區就港人就學、就業、創業的便民政策不甚了解,影響港人在內地發展的信心。

報告建議

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動跨境醫療融合,並加強對內地港人團體的支持,結合自身資源和相關團體的豐富地區經驗,為身處內地的港人提供生活上,乃至政策上所需的支援。

青年民建聯:

創業最吸引港青北上發展

青年民建聯(青民)昨日(14日)公布「認識祖國、融入灣區」調查結果,發現逾四成受訪者認為創業最吸引港青到大灣區發展,其次接近四成受訪者認為是置業,而認為學業或就業最吸引的就不足兩成。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优势(融通大湾区吸引人才留港)(4)

青年民建聯舉行「認識祖國、融入灣區」網絡問卷調查發布會。青年民建聯網站

青民於今年6月至8月期間,以網絡調查問卷訪問了465名18至35歲青年。

逾四成受訪者有聽過但不了解「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43.4%),接近四分一受訪者完全沒有聽過有關計劃。受訪者認為港青對融入灣區最大困難是工作生活文化不同(38.8%)及收入差距(31.4%)。

疫下與內地交流

嚴重受阻

超過七成的受訪青年表示,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至少到內地一次或以上,當中近一半更超過10次,幾乎每月回內地一次;

受訪者回內地原因有探親、旅遊、學業及商務,惟新冠疫情爆發後,接近九成受訪者至今從未回內地,兩地交流嚴重受阻。

在祖國近期成就方面,超過四分一受訪者認為「全面脫貧」最矚目,其次分別為「交通基建」及「航天科技」。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主要接收內地資訊渠道為網上媒體,其次為電視,約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宣傳祖國的成就是不足夠的。

多管齊下

促港青加深國情認識

對此,青民建議特區政府:

除了要求院校進一步制定有關憲法、基本法及國安法等教學內容外,可派員到各個院校向師生進行講座,加強國安教育;

可協助院校與內地相關部門聯繫,組織本地在學青年每年回內地進行短期交流,認識國情;

開放「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予本地其他非學士大專生參與,試行「大灣區實習計劃」,令更多大專院校學生能夠受惠及參與;

參照現行的各項專上院校資助計劃,因應內地不同地方的生活及學習情況,提供不同的津貼限額,以增加香港青年到內地升學的誘因;

為有意在灣區發展的港青包括準備升學或就業的青年提供優先登記健康驛站,甚至接受在港設立健康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