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励志鸡汤类的电影,告诉屏幕前的观众如何成为百万富翁。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

这是一部治愈类的电影,结尾的时候叮咛观众富有只是一种心态。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

这是一部历史再现的电影,直观地反映二战时期发生在捷克的,因政治改变而对民众产生的影响。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

这是一部喜剧,这是一部悲剧,这是一部魔幻剧,这是一部现实剧。

这就是男人帮影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电影——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4)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

但在成为百万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热香肠。”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到的不幸。”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5)

这样的两句开场白,一句幽默,一句思辩,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不同凡响。

这部时长近120分钟的捷克喜剧片,

可以使人愉悦地度过一个仲夏之夜。

曾有奥斯卡奖项傍身的著名捷克导演伊利•曼佐

再次为影迷们奉献了一部不但片名惊艳、剧情也同样出彩的“怪咖”影片。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6)

风格澄明、夸张又趣味盎然。

辅以厚重的历史背景为基底,使得这部影片别具叙事的感染力,绝不仅仅是一部让人一笑而过的癫狂喜剧。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7)

豆瓣评分高达8.3。

曾夺下金狮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等四项大奖。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8)

影片根据捷克当代已故杰出作家赫拉巴尔的同名小说改编。

提到捷克作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昆德拉,却少有人直到赫拉巴尔这个名字。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9)

然而昆德拉曾这样评价过:

“赫拉巴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

“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0)

1914年3月28日,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生于奥匈帝国布尔诺附近的日德尼采,曾获得法律博士学位。

1962年起,年近半百的赫拉巴尔才开始较有系统地创作,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及其他多个奖项。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1)

捷克于1968年进行社会改革,苏联军队在同年8月的入侵便是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米兰•昆德拉被迫流亡西方,无数与他站在同一立场的作家均遭到迫害,赫拉巴尔也由于不愿公开支持入境的苏联军队而遭到当头棒喝。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2)

他的作品被纷纷撤下书架当成废纸变卖,根据他作品改编的电影也遭到了禁映。

面临如此绝境的赫拉巴尔在一番生死抉择后,仅用了十八天便写下了自己最为著名的作品《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3)

而本片,正是改编自赫拉巴尔用十八天写完的这部作品。

整部影片选取了交叉叙事的方式,讲述老年的迪特忆起青年时期自己的种种境遇与戏剧性的人生。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4)

以社会底层人物迪特的人生旅途及引用他的个人视角,去回顾二战前后欧洲的社会及历史变迁。

在回忆与现实中交替复现,剪辑得顺畅又游刃有余,将迪特过去与现在的两段式人生形成强烈的对立面。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5)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6)

影片可以分为两大段落。

前二分之一段是欢愉的、浮躁的人生奋斗史:

小个子男人迪特从一个在火车站下卖热香肠的商贩,一步步的晋升至星级酒店的首席侍者到最后戏剧性的圆满了自己变成“有钱人”的美梦。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7)

后二分之一段所表现的情绪基调,

则因为人物身处动荡的社会洪流变得些许沉重,并且诙谐的场面也现显出些许的落寞与苦涩。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8)

伊利·曼佐的改编可谓巧妙。

电影选取了和小说一样的第一人称视点,用小个子服务员来贯穿全片,通过他的视角来取景世界。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19)

影片大量使用了旁白——

这几乎是将文学转变为电影的最直接简易的办法。

通过语言的讲述,电影在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之间随意跳跃,同全片回忆的视角十分吻合,并无多余和笨拙之感。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0)

在叙事交给旁白之后,节奏就交给了音乐。

影片的主要段落几乎都伴随着音乐。或庄或谐,音乐渲染了场景的气氛,也为影片涂抹上艳丽的风格化的色彩。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1)

音乐完全主导了影片的节奏,

于是在旁白和音乐的统摄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段段生活片段的集锦。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2)

原本情节第一段落,市井百姓迪特成名励志,

这一故事架构新意欠奉、略显单薄。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3)

可是,中间伴随着德国纳粹与捷克爆发的战争,这一历史局势的辗转变革,则承前启后得为影片的第二个段落奠定了庄重、严肃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彰显出时代凝重的底蕴。

除了成熟、坚实的故事框架之外,风趣、夸张的场面及表演是水到渠成的,影片还将故事的即时内容与丰富的诙谐想象力圆滑契合在一起。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4)

针对原著的驳杂,电影做了某种程度上的简化。

小说中主人公辗转的多处地方被简化为4个。

众多的人物被简化为有限的几个。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5)

导演更是增加了情欲的场面,让电影变得香艳。

每到一个新环境,就会有一个新的女人出现,这些不断变化的旅馆和女人,串起了小个子的一生。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6)

剧情中,热辣的情色场景处处可见,

并无喧宾夺主,制造噱头之意。

目的在于突出资产阶级锦衣玉食、放浪形骸、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更是抒发主角迪特在青年时期,对于女性的性幻想及与她们爱恋的浪漫情怀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7)

除了性话题的丝丝渗入,

对于金钱欲望的众生相,更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影片的叙事线内。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8)

片中,迪特多次恶作剧般地将一把钢镚抛洒在空中。

看着那些穿着体面的富翁们躬身或是匍匐在地上,置体面于不顾地捡钱。

观众可以从这一行为里,看到人们对于财富的无度渴求并不分阶级贵贱。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29)

而原著中一些更加深刻的情节,

比如他和德国妻子生下的ruozhi孩子,

以及他对于自己的反思和忏悔,都被舍弃掉了。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0)

原著中主人公在时代洪流里颠簸流离的无奈,

在电影中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机灵和从容。

这些都减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1)

一部使人浮想联翩的喜剧影片,

内里包含的战争、金钱、性三大主题元素,

是影史上永不落幕的争议性课题。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2)

而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相同的故事被移植到不同艺术形式中,总归会有些排异反应。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3)

改编后的电影或者与原著相去甚远,

或者因为顾全原著而丢掉自身的纯粹和完整。

但至少,伊利·曼佐的改编当属上乘,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4)

毕竟伊利·曼佐是赫拉巴尔的忠实拥趸,

此前已经拍摄了不少由赫拉巴尔小说改编的电影。

例如《严密监控的列车》、《底层的珍珠》、《失翼灵雀》等等,并因此屡获殊荣。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5)

因此才能精致、宏大,平静又幽默地娓娓道来,

把那段历史的荒谬和民众人生的无常像是童话一般讲完。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6)

“我的幸运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这个民族如果认定了这句话那真的再坚强乐观不过了。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7)

残酷的历史被轻飘飘又搞笑地带过,

不是一种遗忘,其实是一种坚强。

英国女王童年寄宿(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38)

所有的伤痛在民族脸上没有留下一点沉重与绝望。

人们依然眼神熠熠,嘴角上扬,

所拥有的乐观来自所拥有过的苦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