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教师资格证面试)(1)

1.充分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到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并增强欣赏音乐的兴趣。

2.通过讲授法、小组交流法,学生能够基本感受玛祖卡舞曲的特点,增强音乐鉴赏的能力。

3.掌握玛祖卡舞曲的基本特点,了解回旋曲式及相关知识。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玛祖卡舞曲的基本特点,了解回旋曲式及相关知识。

【难点】

充分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入

教师上课伊始,播放肖邦的《夜曲》,并提问:“有谁了解这首音乐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肖邦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对肖邦并不陌生。他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波兰音乐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波兰的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深爱着他的祖国,今天我们便要来学习他的《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共同来感受在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

(二)初步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播放乐曲《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并设问:这首乐曲共由几个部分构成?

学生自由发言。(五个部分)

(2)复听乐曲,教师再次提问:乐曲的这五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乐曲是由回旋曲式写作而成,A—B—A1—C—A2的结构,回旋曲式是西洋音乐曲式结构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主要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其重复之间,插以对比性格的“插部”(副部),在回旋曲中,主要主题至少要呈现3次。

(3)再听乐曲,并设问:能否结合乐谱找出主部的位置,并说明乐曲是如何划分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在这首乐曲中主部共出现三次,分别在第1至24小节、33至44小节、53至65小节。

(三)深入学习

(1)教师播放主部旋律,学生聆听同时思考:主部旋律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简洁的和弦布局反衬出旋律声部精妙的舞曲节奏,恰当的映射出了当时作曲家的创作心态以及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2)教师播放第一插部音乐,请学生思考:第一插部的情感基调与主部相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部分音乐的情感基调延续了主部的素材,但是较主部而言,曲调更为明朗、情绪更为激烈,从而使得两个乐段的对比性得以彰显。

(3)教师播放第二插部音乐,请学生思考:第二插部音乐与主部和第一插部相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此段音乐在音乐情绪上与主部形成了对比,并且较此前的第一插部的对比度更为强烈,虽然在旋律的组织上和前面没有很大对比,但由于色彩的变化,使之对比度稍大,此乐段的别具匠心之处在于处于伴奏声部。

(4)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作品,并请学生聆听结束后以音乐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这首作品与上节课所学的圆舞曲皆为三拍子,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交流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玛祖卡舞是欧洲一种三拍子的民间舞蹈,其舞曲音乐特点虽是三拍子,但其特点在于节拍重音常落在第二拍上。玛祖卡舞在波兰民间流传甚广,波兰作曲家肖邦也创作了大量的玛祖卡舞曲,用来表现祖国的民俗风情和波兰民族的精神气质。所以,我们在聆听这首作品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肖邦内心中澎湃的民族精神。

(5)教师请学生跟随音频,轻声哼唱《降B大调玛祖卡舞曲》的主部旋律,加强对作品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请学生聆听,并共同交流感悟与体会。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回去搜集其他玛祖卡舞曲与今天所学进行对比欣赏,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教师资格证面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