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观看更烧脑的,是创作。

一把枪顶在陈山眉心。

汗珠从他湿漉漉的头发里芽儿一般地冒出,沿着匍匐在额角上的血迹,流过拧成死结的双眉。

恐惧、愤怒、不甘、迷茫、悔恨……所有的表情瞬间投射在演员张若昀的脸上,一点儿也不见三年前《麻雀》里唐山海就义时的慷慨从容。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

陈山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2)

唐山海

在10月22日开播的谍战剧《谍战深海之惊蛰》(以下简称《惊蛰》)第一集中,张若昀在剧中上演了前后反差十分明显的表演。《惊蛰》由孙皓执导,海飞编剧,张若昀、王鸥、孙艺洲、阚清子、王泷正等主演。作为《麻雀》的姊妹篇,《惊蛰》有着宏大的革命主题,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年代感十足的视觉呈现。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3)

同时,小说既紧张又有喜感的叙事风格,从文字到影像极致的表达,共同形成了《惊蛰》的气质。近日,影剧头版(ID:yingjutouban)对《惊蛰》导演孙皓、编剧海飞进行了专访,畅聊剧集幕后创作的故事。

1、海飞:从《麻雀》到《惊蛰》

“从2010年创作谍战剧《旗袍》,到2015年创作《麻雀》,再到现在的《惊蛰》,我仿佛经历了那个战火离乱的时代。”

站在杭州金汇大厦17楼办公室的窗前,海飞有时会发一阵呆。

曾在上海生活许久的他,经常会感念黄浦江边泊着的船只,外滩钟楼传来的声音,外白渡桥上的钢构架,穿梭在大街小巷里的邮递员和马车夫。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4)

昔日参军的经历,也常常牵引着海飞的创作思路。浓郁的家国情怀让他时常用笔尖去触摸昔日那个伤痕累累却又沧桑迷人的上海滩。

近十年时间,海飞先后创作了《旗袍》《捕风者》《麻雀》《唐山海》《苏州河》《醒来》《内线》《棋手》等一系列小说。谍战,正是他最青睐的题材之一。海飞说道,“我觉得谍战故事是一个富矿,在几十米几百米以下的黑暗矿井中,有取之不尽的动人故事。而我愿意让这些故事涌起无尽的波澜。”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5)

小说《惊蛰》同样是在这样的情愫驱使下创作而成。海飞说:“2015年,当我编剧的《麻雀》杀青时,《惊蛰》的故事就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之所以取用‘惊蛰’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万物苏醒、春回大地的节气,有着蓬勃到无以复加的生命力,这令我心生感动。”

海飞透露,连续多年涉猎谍战题材,已经为他积累下了可观的创作素材。对于上海民国风情以及各种社会时事的了解,让他在《惊蛰》的创作之初并没有太多的惧怕与慌张。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6)

在创作《惊蛰》的三年时间内,海飞查阅了大量旧上海地图,以及日本人生产的战时地图。还参观了上海警察博物馆。为做好上海与重庆的“双城”平衡,他阅读了《陪都重庆:大轰炸下的抗日意志》《重庆往事》《重庆大轰炸》《重庆抗战史》等书籍,走访渣滓洞、磁器口以及坐落于虎头岩村的新华日报馆等。

然而,为了寻找到“春风中摇曳的第一根野地里的青茅草”,海飞也对自己的创作定下要求:不要在主题、题材、表现手法、桥段、细节、人物关系上雷同。要让《惊蛰》成为一部不同于以往的谍战作品。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7)

对此,他先为作品定下了大体框架,同时也在不停地琢磨和设计具体的情节。海飞坦言,这部作品在细节上的创作,是一个“设扣”和“解扣”的推敲过程。在把控故事传奇性与合理性的平衡时,需要让每一个传奇的情节,都有它自己的节奏在里面。

例如剧中陈山到底如何训练,才能完全变成另一个人;日本人在为陈山下达了盗取兵工厂分布图的任务后,陈山究竟该如何完成;而当任务完成后,陈山又该如何面对信仰与情感上的矛盾等。

在这样的叙事主线下,一系列有关“潜伏与反潜伏”“双城谍战”“兄妹特工”的戏码也就渐渐浮出水面,成为《惊蛰》的亮眼之笔。

2、孙皓:“极致的人物和极致的关系”

话剧演员出身的孙皓,在执导电视剧时十分强调“极致的人物和极致的关系”。人物是故事的灵魂,《惊蛰》中不仅有悬念丛生的剧情,还有不少丰富、有趣且稳当的角色。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8)

导演孙皓这样解读人物关系塑造中的“极致”——“陈山是一个特别倒霉的人,但他又是一个特别灿烂的人。这样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正向的人物,如果把他丢进一个更复杂的关系网中,整个过程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陈山,一个从上海潮湿弄堂里走出的下里巴人。他心地善良、天赋异禀,虽然总干点坑摸拐骗的勾当,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立场坚定。因为长相酷似已故的军统特工肖正国,他被日本特务相中,并被胁迫、拉扯着成为一名专业的谍报人员。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9)

为了救回妹妹,他被迫做起双面间谍,并在道义的两岸徘徊。

当监视他的日本女间谍好不容易放下防备,感慨想念身为酿酒师的父亲时,陈山愤恨地说:“不好好学酿酒!来我们国家凑什么热闹!”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0)

有一句话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陈山的天赋是他的“罪”,他的善良亦是他的“罪”,以至于他不得不深陷另一个命运的漩涡中。

一切,正是荒木惟搞的鬼。

荒木惟何许人也?刚登场时,他压抑本能,强迫自己和属下说汉语,以此混迹于人群中。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1)

告诫陈山要远离女人时,他称自己“因为我很懂女人,所以我也离女人很远”。为了还原肖正国的枪伤,荒木惟甚至不惜冒险杀死陈山,也要给他的后脖颈上补一个洞。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2)

压抑、冷血、严谨,这是个看似风度翩翩却又十分变态的日本特务。

尽管是剧中铁打的反派,但在创作者眼中,荒木惟也实打实是个“血肉丰满”的人。在海飞看来,荒木惟一角让剧中斗智斗勇的情节成为“绞”着前进的姿态,“所谓棋逢对手,才能称作一盘好的棋局。”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3)

围绕着这两个矛盾、丰满且富有魅力的人物,《惊蛰》从播出伊始就展现了一次次尖锐的交锋,不可谓不“极致”。

孙皓提到,在剧中出现的三组重要人物关系都有着相当的挖掘潜力:陈山与荒木惟看似亦师亦友,实际上两人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势同水火。陈山与张离,同在军统内部潜伏,从一开始的互相猜忌到最后相互取暖,不仅情感上有所转变,二人的信仰也在一次次冒险中产生融合。而陈山与余小晚这一组更令人心痛,用孙皓的话就是“我不爱你,却要假装爱你;你爱我,却不知道你爱的不是真正的‘我’(肖正国)。”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4)

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身份盘杂在一起,让《惊蛰》在“升级打怪”的谍战线下,埋藏了更为引人入胜的情感线。

3、创作:“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雨后、万物生,千姿百态。”孙皓用这三个组合起来颇有意境的词汇形容《惊蛰》于他的感受,在拍摄时,他还为《惊蛰》注入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皓说道,“虽然剧中塑造了一个个潜伏者的形象,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们也是浪漫的。在紧张的剧情氛围中,这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设计不仅能够贴合人物,还可以一点点激起人物关系的变化。”

例如在肖正国被暗杀的前一秒,他还目光深情地望向电影银幕上那个神似妻子的女演员,回忆着自己的过往;陈山与张离一起做年夜饭时,两个身处他乡的上海人用一句方言版“新年好”相互取暖;为了展现余小晚的情感变化,故事还特地聚焦她对麻友、舞伴们的态度反差,侧面衬托出妻子对丈夫与日俱增的情愫。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5)

在这些二度创作的情节之外,孙皓还指出了剧集整体的提升空间:“我们在讲述双城谍战的概念时做过大量的前期研究,比如两地的交通、饮食等文化符号。尽管现在剧集的样貌看起来已经不错,但在服装、化妆方面我认为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如果能给我更多筹备的时间,我相信还能抠出更多值得观众品味的东西。”

谍战深海之惊蛰陈夏怎么死的 专访惊蛰导演孙皓(16)

既有扎实的创作蓝本,也有多样化的影视化手法,《惊蛰》在融合悬疑、推理、言情、家国等多样元素的同时,也通过细致的表现方式展现故事,呈现情怀。当然,从与两位主创的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到,相比于剧作在观感上的“烧脑”,创作则是更需花费力气的“脑力活儿”。

谈到未来作品的计划,海飞称自己正在筹备着“海飞谍战世界”小说系列。他将围绕重庆、上海、哈尔滨、天津、南京等“谍战之城”各写一部谍战作品,从而构筑起一个庞大的谍战世界。同时,《战春秋》《风尘里》等古代谍战小说也在海飞的操刀下创作完成,接下来他还希望能创作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锦衣卫谍战”系列。

而孙皓导演的新作《庆余年》也将在今年年底前播出,这部古装剧同样由张若昀担纲主演,走出谍战世界,也期待陈山的华丽转身。

​-END-

作者丨任拾

编辑丨月浦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