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1)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2)

孔子经典言论分析

1.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代表思想。

2.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解析: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一个人应该是到了盖棺材的时候才能停止学习。这句话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析:此话出自《论语·述而》,讲述的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之道。“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当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可以更好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例题解析

1.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中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 启发诱导

B. 因材施教

C. 有教无类

D. 诲人不倦

2. 子路对教育的作用不以为然,说:“南山有竹,人不去管它,照样长得直;砍来当箭,照样能穿透犀牛皮。”孔子对他说:“若是将砍来的竹子刮光,装上箭头,磨得很利,岂不射得更深吗?”子路接受了孔子的教诲,成了孔门的学生。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哪一德育原则?( )

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 长善救失原则

D. 疏导原则

3. 王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上,王老师鼓励同学们给经典音乐重新填词,评选"最美歌词"和"最具创意奖",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增。下列选项中是孔子所说,且与王老师做法相符的是( )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B."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C."古人于为学,终生与之俱"

D."朝闻道,夕死可矣"

4. 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

A. 有教无类

B. 道法自然

C. 绝圣弃智

D. 以吏为师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代表思想。

2. D

解析:孔子针对子路对教育作用的不以为然,提出经过加工后的竹子能够射的更远,意为经过教育的人能取得更好的成就,由此改变子路的观点。这符合疏导原则的内涵。

3. 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题干中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终身学习,B项出自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手记载: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孔子日:“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个人应该是到了棺材的时候才能停止自己的学习。与题干意思相符,因此,本题选B。A项出自于《庄子·养生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是梁启超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学是一件终身大事,修身更是一件终身大事。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项出自于《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4. A

解析:有教无类是儒家孔子提出的针对教育平等的教育思想。故选择A。B选项,崇尚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C选项,绝圣弃智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D选项,以吏为师是李斯提出来,属于法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