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盗》讲述的是海盗张保仔的故事。
张保仔不是中国历史上势力最大、成就最高的海盗,但今天看来,算得上是最有名的海盗。他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活跃于香港和澳门一带,至今在香港留有他很多遗迹,比如东营盘西营盘、长州等好几处地方也都有张保仔洞。
如果可以把人划分为各种类型的话,张保仔这种人是典型的传奇型,命运给了他传奇的一生,这样的人非常适合作为影视剧的题材。
但由于张保仔活动区域的限制,拍摄他比较多的只有香港,而且大部分是电视剧,电影给人印象深的只有1973年张彻、鲍学礼、午马三位导演联合摄制的《大海盗》,印象里也没有别的了。
这也是内容决定了形式。传奇人生一般而言非电影不足以表达,它至少需要一个起码的长度。所以,《大海盗》这部影片也是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写了张保仔,而不是那种说起来真是长长的一段的叙述方式。编剧上很见心思。
侠盗的传奇故事《大海盗》影片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张保仔率领众海盗成功洗劫一艘外国商船,洋人那时候尽欺负中国人,张保仔专找他们下手,出心中恶气。
洗劫后回程途中,发现船漏水,于是找了一处地方靠岸修船,当地有一恶霸,垄断所有修船生意。张保仔扮作澳门贵公子和他打交道,商议修船之事。结果在码头目睹恶霸手下欺负穷渔民,一时激起侠义之心,允诺为他们支付所有修船费用。
谁知半路杀出程咬金,另一和张保仔有过节的海盗趁张保仔不在,强行开走他的船。这一来,钱拿不到,张保仔更无法离岸。对海盗来说,这是危机重重的事情。而朝廷更派出三品参将胡义捉拿张保仔。
张保仔一诺千金,自己身处险境,还决意要为渔民们筹出修船的钱,于是去恶霸家想办法,歪打正着被认为是胡参将。正要得手,胡义出现,于是把戏被识破,最后还是打劫了事。
恶霸穷追不舍,和张保仔等人大打出手,结果只有张保仔活了下来。张保仔赶到码头,将钱交给众渔民,胡义早已经等在那里,两人于海边决斗。
胡义佩服他为人,彼此惺惺相惜,最后终不忍捉他,放他一条生路。
人物的巧妙刻画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张保仔是在一种很不得已的情况下成为海盗的,他本是渔家子弟,幼年和父母离散,被其他渔民收养,捕鱼为生,少年时被海盗去,因为聪明能干很得当时的大头目郑一的赏识。
郑一死后,他接手郑一留下的基业,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最盛时据说有大船八百艘,小船上千艘,手下人达数万。张保仔不是等闲之辈,他盗亦有道,有些像水浒英雄。
纵观张保仔一生有为盗之名无为盗之实。身为海盗,违法乱纪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没做过,无为盗之名却有为盗之实了。
是盗非盗,在这里也不重要了,张保仔就是张保仔,我们讨论的更只是《大海盗》中的张保仔。
在细说他之前、借用片中句台词为这个版本的张保仔作一总结,那句台词是:“听说张保仔长得很漂亮。”哈哈,听到这句话忍不住会心一笑。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张保仔样貌的记载,这漂亮不漂亮倒是三位导演用心的杜撰了,实在是因为选了狄龙做主角,也没法不漂亮。
以细节刻画人物,突出主角的鲜明特征。
与电影《刺马》的对比《大海盗》上映于1973年,那年狄龙27岁,流金溢彩的好时光。同年公映影片《刺马》,塑造影史上最好看的马新始。
之所以将两片对比,不仅因为它们拍摄并公映于同一时间,也因为两部影片在人物状态和故事上有相似之处:
马新由绿林人官场,张保仔后来也走了这条路。马新始为了平步青云,杀害结义兄弟;张保仔清剿海盗,立了大功,虽是不得已,但也是背叛了昔日兄弟。马新始和米兰相爱,张保仔则娶了郑一的发妻。
两人的人生轨迹简直如出一辙。不仅如此,小到服装这样细微末节的事,都有相似之处,个人很疑心张保仔假扮澳门贵公子时穿的白色长衫就是马新始初出场时穿的那一件。
在《大海盗》和《刺马》的对比中,审视侠盗之义,对电影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张保仔与胡义的关系处理张保仔和地头蛇之间的斗争虽然热闹,但在人物形象和个性塑造上略为夸张,情节也非常概念化,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影片真正好看是在张保仔和清廷三品参将胡义的关系上。
说到这里,总觉得他二人这条线以及在影片中所有情节整体的设计和表达,都只是导演们搞的小小把戏,是逮着机会就无尽溺爱他们。反正观众也喜欢,所有的情节再好也不及看这小哥俩拳来脚往热闹一回,看他俩不知怎的就有那前世今生的缘分,只是初见,却已肝胆相照。
知己情
影片最后,胡义的本领还是略高一等,张保仔甘心受缚,胡义却放他走,相约海上见,到时再不留情。而胡义于海边凝望张保仔一人一舟渐渐远去,那眼神竟是知己。
不由想起《盗火线》,同样的官兵捉强盗,却那样的惨烈,精神上的惺惺相惜,换不来片刻生活中的宁静。相比之下,《大海盗》简单幼稚,但在中国文化的情境下,这样的事情却是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