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②山中,求草木之实。赋③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④焉。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⑥吾何假⑦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⑧,众狙皆寤⑨。
其夕,相与伺⑩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⑪,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⑫馁⑬而死。
郁离子⑭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⑮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 狙:猕猴。
- 之:到。
- 赋:征收。
- 箠(chuí):鞭打。
- 与: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
- 然则:用在句首,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 假:凭借,借助。
- 既:尽,完毕。
- 寤:同“悟”。
- 伺:守候,等待。
- 柙(xiá):关兽的木笼。
- 卒:终究,终于。
- 馁(něi):饥饿。
- 郁离子:即作者。
- 道揆(kuí):准则,法度。
楚国有一个靠养猕猴谋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狙公一定在庭院中给猕猴们分配任务,让老猴率领其它猕猴到山里去,采摘植物的果实。狙公拿走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猕猴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猕猴们都很害怕并深受其苦,不敢违抗狙公。
有一天,有只小猴对众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栽种的吗?”众猴说:“不是的,果实是天然生长的。”小猴说:“没有狙公我们就不能摘吗?”众猴说:“不是的,大家都能摘。”小猴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助他并且被他奴役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都恍然大悟。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入睡后,打破栅栏毁坏笼子,拿走狙公积存的果实,相伴着一起逃入森林,不再回来。狙公最终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他们不就像狙公一样吗?只是因为百姓愚昧还没有觉醒,才让他们得逞。一旦有人开启了民智,他们的那套权术就没用了。”
文言知识
说“卒”:“卒”的古字形像一件有标志的制服,指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后来多指“士卒”。
“卒”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终究,终于”。如上文中的“狙公卒馁而死”。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指“完毕,结束”。如“卒业”指“完成学业”,“卒岁”指“度过一年”。
- 指“死亡”,古时原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如“生卒年月”,“病卒”。
- 指“突然,仓促”,同“猝”,读cù。如“卒然”,“卒迫”。
明·刘基《郁离子》
赏析这篇文章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创作的一篇寓言,当时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刘基已经预见到了元朝的灭亡,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庄子曾在《庄子·齐物论》中写道:“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刘基的这篇文章就是对庄子这则寓言的化用和发展。
刘基用拟人化的手法,虚构了一群受压迫的猴子,这些猴子有组织,会说话,能思考。
刘基故意让小猴提出问题,一方面暗示着老猴们早已麻木不仁、因循守旧;另一方面,则指出对于狙公的剥削和压迫,连入世未深的小猴也认识得一清二楚。
最终,众猴觉醒并进行了彻底的反抗,获得了本就应拥有的自由和幸福。
全文语言简练,耐人寻味,指出民不可愚,术不可使。治理国家要依靠法度,而不是权术,蒙蔽百姓使其不明真相,只能得逞于一时,一旦百姓觉醒,这些权术也就一文不值了。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