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漓江生态湿地恢复(看桂林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1)

这是漓江阳朔段(无人机照片)▼

小漓江生态湿地恢复(看桂林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2)

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编前语:

近年来,桂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漓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漓江的生态红利在逐步兑现,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

2021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2022年漓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今年1-6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漓江排名全国第三……

对此,《广西日报》昨日刊发了专题报道《共治共享,让生态红利充分释放》、《超54亿元投入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报道漓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漓江流域的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实现了“山清水秀民富”的目标。

7月20日,四川游客谢敏登上漓江游船,从桂林市区出发,一路驶向阳朔。绿水载轻舟,两岸山峦郁郁葱葱,清澈的江水倒映着沿途风景,江风拂面,纵是35℃的高温,也未能阻止游客们站上甲板赏景拍照。“山更青水更绿了。”时隔五年,谢敏故地重游,又有新的体验。

2021年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2022年漓江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案例……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漓江生态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漓江的生态红利在逐步兑现。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重点打造“桂林山水”等六大文旅品牌,升级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三地两带一中心”,推动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桂林“金名片”的漓江,如何在共治共享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擦亮漓江“金名片”的同时,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充分释放生态红利,成为漓江治理开发过程中各方积极探索的方向。

A治理,需要更科学的方法

——着眼解决长期性、根源性、系统性的问题

7月23日,记者来到漓江环抱下的伏龙洲公园看到,夕照下,市民三五成群在公园里纳凉散步,岛上绿树成荫、道路整洁干净。这里是漓江上的一个小岛,过去人们在岛上开餐馆,生活污水、餐饮污水直排漓江。后来,桂林市按照漓江治理统一部署,对漓江城市段洲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近年来,仅漓江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桂林就先后投入40多亿元,迁移漓江城市段全部住家船,彻底清理漓江干流城市段、桃花江等水域网箱养鱼,全面清理漓江上游河道挖砂船,完成漓江游船3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绿色升级。现在桂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漓江沿岸城镇和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惠及148.4万人,实现矿山修复、护林改造、景观提升面积240余万平方米。

“由乱到治,只是漓江生态综合治理的起点。”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陈孟林教授说,尽管近年来漓江治理效果明显,但漓江流域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系统依旧脆弱,不同单元差异很大,对生态修复及保持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陈孟林认为,目前漓江的生态治理工程,多以单个目标治理为主,这样容易出现局部治理效果好但流域内推广运用整体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所以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需要更科学的规划和统筹;生态工程的开展,需要强调前瞻性和精准度。

近日,在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推进会上,该市市长李楚表示,将加强对8大类83个子项目的统一管理,强调既“治标”,更“治本”,着力解决长期性、根源性、系统性的问题。同时做好营利性项目和非营利性项目的合理安排,发挥好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工程实施中。

科技治水,也将是漓江流域未来治理的方向。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数字漓江”生态质量智慧监测网络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漓江流域建成一批野外观测站房、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大气降水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等,同时开展流域水生物监测以及部分县域生态质量、农村环境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下一步漓江流域将构建集监测、预警、污染溯源、分析评价高度智能化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数字漓江综合信息平台,打造广西生态环境监测产学研创新基地。此外,桂林市还启动建设“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全面融入漓江全域的保护、利用、管理中,实现“天空地水”一体保护。

B治理,呼唤体制机制创新

——让漓江流域的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

位于猫儿山的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被誉为“漓江源头第一村”。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清澈见底的溪水在竹林间穿行,绿树掩映下,一栋栋民族特色的民宿错落有致。村民邓凤志告诉记者,他家的14间客房每到旅游旺季,总是早早被订满。过去主要以砍毛竹维持生计的村民,如今大多投身特色旅游、中草药种植等生态产业中。整个华江瑶族乡旅游从业者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

“统筹好漓江生态治理与百姓生计之间的关系,将是漓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郑文俊教授认为,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漓江流域的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的红利,以持续激发他们参与保护漓江的积极性。

为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阳朔县探索出一条“保景富民、利益分享”之路。阳朔县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程介绍,该县将无序经营的竹筏统一收购、管理,为沿岸村民提供了1000多个竹筏工岗位,每名竹筏工一年能增收约两万元,同时每年将景区营业收入的10%作为生态分红发放给沿江村民。

事实上,桂林市也一直在探索漓江生态治理的制度化创新,寻求更高水平的治理方式。

桂林市成立我区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局,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县乡村公安机关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创建漓江游览排筏管理体系,实现限量化、公司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运营;创建联动执法机制,漓管委、公安、海事、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漓江联动精细化执法。

桂林市委书记周家斌介绍,桂林市正探索建立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机制,统筹兼顾县区和沿岸群众等各方利益,自2020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支持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同时桂林正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积极倡导低碳绿色节约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C治理,更要坚持绿色发展

——立足全域谋划,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

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象山区引进的重点企业,按照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象山区最终决定企业只能在桂林建设纺纱、制衣等零排放的生产线。对漓江两岸钢铁、棉纺等众多传统企业,桂林推进“退二进三”政策,即第二产业有序搬到工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工业发展为漓江保护让路,桂林做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定。产业转型面临阵痛,如何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成为桂林面对的新课题。

“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倒逼城市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的升级。”郑文俊教授认为,保护漓江让桂林的工业发展做出了牺牲,但也获得了难得的产业转型机会。桂林应用好产业政策的指挥棒,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发展工业,大力培育以康养、大健康、文化创意、大数据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发展以装备制造、精密仪器生产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

周家斌表示,目前桂林正立足全域谋划,突出城乡规划、政策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相衔接,加速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康养、医美、时尚设计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在传统产业方面,我们正积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先进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步伐。在新兴产业方面,我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生态。”桂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晓阳说,目前,桂林市绿色工业体系规模覆盖了食品、医药、电器、机械制造、印刷包装等主要行业,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4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市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系统集成示范项目3家。全市企业数量和质量在全区排名前列,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越走越稳。

与此同时,随着漓江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在灵川、阳朔、雁山等漓江沿岸县区,以往靠种养、捕鱼维持生计的村民,也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发展起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桂林正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积极探索治理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D治理,还要挖掘生态漓江的文化价值

——丰富漓江的文化IP,让更多人爱上漓江、保护漓江

这段时间,有两个桂林人在网上很火,一是凭借一首英文儿歌《rowtheboat》迅速出圈的农民“栓Q哥”刘涛,二是“20元背景图上划船老人”漓江渔翁黄全德,两人的爆火都与漓江密不可分。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曾经有这么一首风靡一时的歌,唱出了人们对桂林山水的想象和向往。进入暑期以来,桂林旅游迎来了新的一波游客浪潮。8月1日,风光旖旎的阳朔遇龙河景区持续火爆,景区负责人介绍,最近一段时间,最受欢迎的漂流项目平均排队时长超过一小时,竹筏供不应求。

漓江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桂林山水的象征,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漓江的生态价值不仅限于经济价值,更应有文化价值的体现,要通过文化的挖掘和传播,让全世界共享漓江生态释放的红利。”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江田祥认为,“栓Q哥”曾经是一名热爱英语的阳朔本地导游,而黄全德则是景点附近的渔翁模特,他们走红的视频,都以桂林山水为背景,结合个人特色抓人眼球,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山水特色的原生态。

江田祥认为,挖掘和传播生态漓江的文化价值,也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必然要求,本土“网红”给漓江带来流量的同时,应趁着热度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漓江的文化内涵,强化漓江的文化IP形象,用历史人文加深游客的印象,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增强桂林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漓江的国际影响力。

郑文俊则认为,对母亲河文化的认同感,是实现全民自觉保护漓江的基础之一,是漓江治理可持续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除了强调环境治理外,还应注重保护漓江沿线传统村落、打造山水人文景观等,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觉热心热爱保护漓江山水。

今年起,桂林市将每年的4月25日设立为“漓江保护日”,引导人们通过增殖放流、减少污染等方式,降低人类活动对漓江的影响,保持好漓江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保护漓江的理念,正逐渐镌刻进每个桂林人的心中。

来源|广西日报记者李家健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