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工作提出十个方面进一步的优化要求。此“新十条”发布后,医院成为了直面感染浪潮的第一道“防波堤”。

垂杨柳医院举全院之力保证重症病人的收治,调集来自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ICU,其他病区也在扩张重症床位,培训医护人员的重症接诊能力,全院重症床位达到60张。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医务人员对一名重症患者进行抢救。

2022年12月1日-30日,垂杨柳全院共计收治患者近1000例,基本为新冠相关患者。ICU、CCU(心脏重症监护室)、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危重症监护病房)、转换ICU去年12月间收治新冠合并基础病病情较重的患者94人次。

2022年12月29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垂杨柳医院重症病房。在这道医护人员筑起的患者与死神间的最后一道防线上,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

ICU(重症监护病房)

56秒完成气管插管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的18张病床已全部收满,一半用上了有创通气手段。在这里,呼吸是一件需要拼尽全力的事,而维持住这些新冠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的呼吸频率,也是医护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最近这一个月,压力像山一样倾倒下来。每天从早到晚,ICU主任彭振丽几乎不停地穿梭在各个病床间,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用药和呼吸机的参数等。

心电监护仪发出“叮-叮-叮”的声响。这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为70%,正常情况应至少在95%以上,这说明患者已经极度缺氧,很可能发生呼吸或心脏骤停。“高流量吸氧,接球囊面罩,准备气管插管。”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2)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病房内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骤降,监护仪警灯闪烁,数名医护人员聚集过来对患者进行抢救,监护仪上蓝色的数字代表血氧饱和度。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3)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即将为抢救患者注射的药物。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4)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医务人员用球囊面罩向患者供氧。

在气管插管的56秒时间空隙里,患者的面色因缺氧涨红,胸膛高高耸起,喉咙里发出剧烈的喘息声。将喉管接驳到呼吸机的刹那,患者仰躺在病床上,面色终于恢复了平静。在呼吸机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缓慢地往上攀升,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终于恢复了正常。

这位患者七十多岁,原本有肺纤维化的病症,还做过冠脉搭桥。感染新冠以后,由于缺氧严重,肺功能更差了。他感染已一周多,去过两家医院,一直没能住上院,靠着输液、无创通气维持,转到垂杨柳医院后,终于住进了ICU。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5)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患者家属在门口朝里张望。

虽然ICU作为非一线科室,接收的都是被分诊后的重症患者,但彭振丽还是感受到了冲击。患者胸部CT图像里“白肺”越来越多,ICU持续满员,医护人员却不断减员。

医院调集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ICU,彭振丽也经常能在口罩和帽子的缝隙间看到一双双陌生的眼睛,他们可能来自内科、普外科、消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各个科室。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6)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监护室内,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进行监护治疗。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7)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医务人员查看患者CT影像。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8)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医务人员帮助患者与家人视频通话。

彭振丽和同事们时刻准备着在鬼门关前和死神抢人,这就要求所有的抢救设备和药物都是完好备用状态,必须“拿过来就能用”。

但随着新冠感染浪潮的冲击,药品的紧缺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除了抗新冠病毒药供应紧张外,抗感染药、呼吸系统用药、部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需求量也在增加,企业产能供不应求,货源紧缺,部分药品已出现断货,或面临断供的情况。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9)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ICU,按病床分类摆放的药物。

“如果刚才心跳呼吸停止,抢救不及时,人就没了,一瞬间的事。”彭振丽说。

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是最重要的事

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薛兵临危受命,带领医护人员于12月17日正式进驻重新启用的原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开诊不到48小时,新冠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新冠合并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新冠感染合并重症的患者迅速住满了RICU的12张监护床。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0)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小跑着送来一名重症患者。患者戴着氧气面罩,家属手中拎着氧气瓶。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1)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一名重症患者送抵,医务人员聚集过来将其抬上救护床。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2)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为患者插氧、上监护仪、注射药物、听诊等。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3)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监护仪实时显示患者的健康状况。

患者的生命体征就汇聚在一块块小小的屏幕上,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每一次微小的波动都被医护人员看在眼里,每一次异常都会被及时处理。

有些患者意识清醒,有自主呼吸,就采用无创通气的方式,将呼吸机通过口或鼻面罩与患者相连;而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需要建立有创人工气道,即进行气管插管,借助器械进行通气;有些患者仍有自主呼吸却无法与呼吸机同频,产生对抗,无法有效改善氧合,“这时候就要用镇静药物,把他自主呼吸打掉。”心内科主任皮林解释。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4)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忙碌中。

现在,垂杨柳医院扩张后的重症床位达到60张,有人治愈,也有人死亡,患者转出后,马上就会有新的重症患者被收治,各个重症病房始终保持着满负荷运转。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5)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推着轮椅护送一名恢复状态良好的患者前往CT室拍CT。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6)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搀扶患者移动到仪器上。

RICU里,去年12月中旬入院的孟阿姨,情况已经好了很多。她今年61岁,因为新冠合并呼吸困难入院,“人都昏迷了,跟半死一样,来的时候嘴都烂了。”她坐在病床上,紧紧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没有你们我真的闯不过这一关。”

保证呼吸,无比艰难又异常重要,无论医患,都必须为此用尽全力。

重症病房的平静和秩序

是靠每位医护人员“撑”出来的

CCU(心脏重症监护室)的14张床位,加上心内科的两个病区,加起来75张床位,每位患者的情况,心内科主任皮林都了如指掌。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7)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病房里,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连接患者的身体,供氧、输液、随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8)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患者床边放置着一排为其输液的输液泵。

CCU的玻璃病房里,呼吸机发出震耳的声响。躺在病床上的张大妈(化名)已经恢复了意识,胸廓随呼吸机的频率起伏着,她也在尝试自主呼吸,试图夺回身体的主动权。

来查房的皮林站在床边,看着仪器上的数字,低声询问:“能喘气吗?现在有力气了吗?”张大妈微微点了点头。皮林很高兴,鼓励她:“好,坚持。我们尽早把管拔出来。你是恢复最好的,你有信心吗?”

张大妈是从急诊转来的,七十多岁,患有心梗。虽然来时凶险,但经过治疗,张大妈的情况日渐好转。“她恢复不错,现在只是有些呼吸乏力,正在过渡。等她有力气自己喘气了,我们再进行拔管。”皮林说。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19)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一名患者自行拔氧气管,医务人员赶忙安抚患者,并重新固定氧气管。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20)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一名患者紧握病床把手。

重症病房的平静和秩序,是靠每位医护人员“撑”出来的。

疫情三年,不少医护人员一直流转在外支援,采过核酸,支援过隔离点,也去过发热门诊、方舱医院。现在,又加入医院的ICU、RICU、CCU等急危重症病房,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

这一个月来,整间医院几乎已经没有科室之分,每个人都是流动的“战备”状态。在岗的医护每个人都是“超级战士”,他们一面要面对突然暴增的病人,一面要顶上同事们“阳”了不得不休息的缺口。

如今,医护人员已经陆续返岗,很多人硬扛着身体疼痛、咳嗽,只休息几天,刚刚转阴,就回到了岗位。“现在的压力在于病人病情都特别重,我们大夫要承担的医疗工作事实上比原来更多,所以还是在超负荷运转。”皮林说。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21)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为患者吸痰。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22)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在忙碌。

重症监护室的现状(多图直击重症病房里的)(23)

2022年12月29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为一名患者调整氧气罩位置。

医院也在加紧培训,以确保更多医护人员具备重症救治能力。“病情不等人,我们只能尽量克服困难,再多撑一撑,力保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重症监护室‘阵地不失’。”皮林说。这块阵地虽然守得艰难,但每救回一个人,医护人员不管再疲惫,也是高兴的。

-The End-

记者 郑新洽 徐杨 摄影报道

编辑 郑新洽 张湘涓

校对 贾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