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心愿很简单,那就是四个字“身体健康”,不过没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什么问题都没有劳累过度、不良情绪、饮食失调、生病衰老、先天体质,都会让我们的身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跪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跪膝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很多人的心愿很简单,那就是四个字“身体健康”,不过没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什么问题都没有。劳累过度、不良情绪、饮食失调、生病衰老、先天体质,都会让我们的身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运行不畅的人,身上有什么表现?
经常关节痛、肌肉痛、腹痛
痛则不通,当血淤堵在某个地方时,这个地方就会疼。比如说血瘀体质的人经常会腹痛,尤其是月经期,不仅经量多,肚子还一阵阵绞痛。
肚子发胀,胸口发胀,太阳穴发胀
身上总是有胀胀的感觉,说明气很足,但是不能良好运行,有气堵在身体某处,比如说肠胃消化不好的人,肚子会发胀,还容易打嗝;经常生气发怒的人,会胸口发胀,女性很容易有结节和增生问题。
四肢发麻,颈椎发麻
有麻木的感觉,说明气血不畅或血液不流通,一般身体被压迫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另外,内部血管和神经被压迫也会有麻木感。
皮肤瘙痒、干燥、皲裂
瘙痒可能是内脏器官功能下降,毒素淤积导致的,也能看出气血运行不畅,代谢能力比较差,得不到滋养就会皲裂。如果是局部的伤口有瘙痒感觉,说明伤口正在修复损伤。
总之,身上出现的酸胀、麻木、疼痛,其实都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果气血运行不良,身体器官无法得到滋养,久而久之会出现很多问题,体内的寒气、淤堵也无法驱散。有什么方法能促进气血流通,滋养肝肾呢?
跪膝法,养肝补肾有利关节,中医是怎么看的?
平时工作劳累首先感觉酸痛、乏力的地方就是腰、膝盖,走路、爬楼梯没有力气,感觉浑身没劲,小腿发酸、膝盖发麻,其实就是气血不能下行。
气血不能下行,意味着肝肾也得不到滋养,身上会出现耳鸣、尿频、口臭、脱发、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中医认为,人有酸、麻、木、胀、痛等症状,其实就是气血无法濡养身体了,肝主精,肝血运行不畅,自然会腿软、容易疲劳,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自然会尿多、失眠、脱发。
跪膝,简单来说就是用膝盖跪着,膝盖弯曲后气血会向下行走,滋养肝肾系统、有利代谢和筋脉,除了肝肾,其他器官系统也能得到好处。
3种跪膝法,每天练习几分钟,好处看得见
方法一:跪坐俯身
站直身体,然后弯曲膝盖,采取跪坐的方式,臀部放在脚后跟,坐稳后上身俯趴下来,额头贴在地上,手臂伸直贴在耳朵两侧,呈跪、俯、拜的姿势。保持十秒后手臂伸回放在后腰处握拳,以额头支撑身体。
跪坐俯身时气血下行,后背和颈部的肌肉得到拉伸,筋骨得到滋养,有助于肝气升发缓解身体疲劳,增加肝的排毒能力
方法二:跪地行走
跪在垫子上,然后用膝盖向前走。刚开始不太适应,会觉得膝盖比较疼,这是正常的,可以增加垫子的厚度,减轻膝盖疼痛感,但是不建议大家在床上或地面上进行。
跪地行走的时候,气血充分流到膝盖,冲破淤积的寒气,有助于缓解疼痛、麻木,平时膝盖容易发凉的朋友,也可以通过这个动作改善。
方法三:弓步下跪
站直身体,两手放在后脑勺,然后向前迈出一步屈膝跪下,当膝盖碰到地面的时候回到原来位置,迈出另一条腿接着屈膝跪下,两条腿交替进行3分钟。
抬起手臂可打开胸腔,吸入更多的空气,提升心肺能力,而弓步下跪又能拉伸大腿、臀部、腰背肌肉和韧带,起到引气下行的作用。
哪些人可以练习跪膝法?
气血滋养到双脚,温度上升,帮助脚凉的人抵御寒冷。而且在练习的时候身体处于活动状态,其他部位都会跟着发热。
失眠的人在睡前练习跪膝法,有助于气血运行,同时还能舒缓心情,让浮躁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更容易入睡。
容易便秘的人主要是肠道蠕动慢,而跪膝法有俯趴、弓步等姿势,能够按摩肠胃,提升消化速度。还可以和提肛运动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保养肠道。
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关节炎患者,也能进行跪膝法,跪行相当于刺激膝盖,把周围的经络和淤血疏散开来,疼痛自然就能减轻,而且跪行时身体重量压在膝盖上,能够促进骨细胞分裂,比长时间坐着休息更有利。
跪膝,主要目的是让气血走过来,就像一条河流被石头、泥沙堵住,河水没法流动,周围的植物都无法得到灌溉,只有把里面的石头和泥沙清理掉,让河水动起来,植物才能充满生机。人的身体也是一样的东西,气过来了,血也要过来,全身没有淤堵的情况,自然会代谢好、浑身轻松。
养肝养肾养骨,靠的是长期坚持,文中提到的方法要坚持锻炼,你会慢慢发现身体的变化。除了跪膝法,大家也可尝试其他保养方法,例如捶打膝盖和膀胱经、胆经,睡前拉伸四肢,带动肝脏转体等等,都能给身体带来益处。
参考资料:
[1]健康科普堂|千万不要小视,出现肢体凉、麻、痛等九种症状快去看血管外科!·健康沈阳.2018-03-25
[2]祛除瘀堵!让结节、息肉、肌瘤不再找上你·CCTV健康之路.2019-04-23
[3]「中医养生」气血淤堵的4个内在特点;疏通气血的3个重要穴位。快来看看吧·中西医结合护理.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