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怎么传位(缩水背后的争议)(1)

11月8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皇居,德仁天皇夫妇、文仁亲王夫妇出席“立皇嗣之礼”。 (新华社/路透/图)

据日本NHK报道,日本宫内厅近日正式宣布,为了防控新冠肺炎,将缩减下月“立皇嗣之礼”的规模。除保留核心仪式外,“祝宴”和“宫中宴飨之仪”等附加典礼都将被取消。这意味着即将成为皇嗣的秋筱宫文仁亲王,将成为日本百年来得位最寒酸的“皇嗣”。

虽然这一决定以疫情之下的特殊情况为理由颇为正大,但是外界多有涉及“宫斗”的猜想。这当然是信者信其有、不信者信其无,无法定论。不过,就算没有宫斗传闻,德仁天皇的“皇嗣问题”也可谓一波三折的复杂。

理论上讲,日本皇室的继承顺序是根据《皇室典范》预先排定的,不存在争夺的可能。按照《皇室典范》第一条的排名顺位原则是长辈优先,同辈间以长幼为序,但不包含女性。德仁天皇仅有一女敬宫爱子内亲王(日本传统对公主的称谓),那么根据规定的原则继承人是弟弟秋筱宫文仁亲王。这本来是不存在争议的明文规定,确认这一继承人地位的官方手续也好,而后的仪式也罢,都应该按部就班进行就是了。但争议还是发生了。

最大的争议点是女性被排除在皇位继承顺序之外,与西方君主立宪国家普遍的男女平等、长幼有序相悖,这引起了主张西化和女权主义者的强烈不满。这一争议在德仁天皇即位之前就成为了舆论焦点。“爱子公主没有继承权太可怜了”的呼声此起彼伏,支持修改《皇室典范》继承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持爱子继承论者还援引日本古代八位女的先例,以支持自家的主张。并且得出结论:现代天皇制度比古代天皇制度更“歧视女性”。另外,也有传闻说疼爱妻女的德仁天皇也颇有为女儿的继承权“变法”的想法,这甚至被视为他与弟弟文仁亲王不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古代女天皇是不是合适的先例?当代的《皇室典范》为什么会“今不如古”呢?这就涉及天皇家复杂的继承制了。日本天皇家早年还称“大王”的时代,并没有明确的血缘继承制度。形式上是王家和有力的氏族组成的会议提名推举王家成员继承王位——不同于仅限于直系亲属组成的王室,王家的概念颇为宽泛,隔代的堂亲也在范围内。因此,叔伯兄弟争位之事屡见记载,有的还颇为血腥。

这种带有氏族共治色彩的制度下,上任“大王”的兄弟通常比其子嗣有优势,因为他们更为年长,政治势力更为成熟。因此,兄终弟及较为多见,但这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有约束性的惯例。当出现多位有实力的继承人候补争执不下时,先代大王或天皇的未亡人就成了过渡性的继承人选。由于天皇家长期实行内婚制,兄妹通婚很常见,能够即位未亡人本身就是王家血脉,并不需要妻以夫贵、母以子贵。但是,女性天皇仍然属于过渡性质。

正因为是临时的过渡性质,即使在引入了中国的皇室身前立嗣制度后,前五位女天皇都是在丧偶后登基的,从未拥有过皇嗣身份。女天皇不能摆脱过渡性质的原因倒不是政治上的重男轻女,而是天皇的宗教身份——神道教的“活神”,存在性别禁忌。在神道教中,女性不能履行很多仪式,也不能婚育。这些寡妇女天皇不再嫁不是问题,但是其在位期间暂停一些重要宗教仪式总是有些让人不安。因此,人们只接受女天皇作为过渡。

直到第六位女天皇孝谦天皇(749年—758年在位,一度退位后重祚,为称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是经历了册封皇太子、父亲圣武天皇内禅的正规程序登上了天皇的宝座。无法履行很多神道教仪式的问题勉强可以援引先例,但终身不能婚育还是无法解决。因此,孝谦女帝终身未嫁,和其宠信的和尚道镜之间的绯闻传得沸沸扬扬,还因其继承人问题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纷争。孝谦女帝的结局也颇为凄凉,在其病重时发生了政变,她被隔绝外人,得不到救治,孤独地死去。

孝谦女帝被视为天皇家传位女性继承人的失败尝试,此后很长时间天皇家再未出现女性天皇。直到九百年后德川幕府的时代,后水尾天皇传位于女儿明正天皇。这是一次大胆的准政变,后水尾天皇被迫迎娶了将军家的女儿德川和子,如果德川和子生下皇子,那么势必会被幕府扶持为皇嗣。那么,德川氏从此会获得外戚身份,强化对皇室的控制力。与幕府不和的后水尾天皇以传位和子之女的方式禁止其婚育,就是为了对抗幕府。因此,他“内禅”的决定屡屡被幕府拒绝后,索性自行举行了传位仪式,造成既成事实。这位明正天皇也只能孤独终老,一生未婚育。

最后一位女天皇后樱町天皇是继承其夫、也是异母弟弟的桃园天皇的“过渡型女天皇”。其实德川幕府并不赞成古代未亡人女帝的再现,在其统治的二百六十多年间,过渡型女天皇仅有后樱町天皇一位。她的登基也涉及宫廷和幕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常态。

因此,日本虽然有女天皇的先例,却都不适合作为现代天皇制女性继承人制度的渊源。明治维新后的皇室制度就不再允许女性继承天皇了。爱子公主的继承权争论中,主要障碍还是女性天皇的婚育。毕竟神道教是日本本土宗教而广有影响,天皇作为神道教中特殊的存在由来已久,改《皇室典范》不难,修改教义则很难。为皇位和舍婚育之间,爱子公主会更可怜吧。因此,争议以维持旧典作为结论。其实,对爱子公主本人而言,能够远离繁文缛节的皇位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另一派主张德仁天皇应直接以文仁亲王之子、侄儿悠仁亲王为皇嗣,以简化皇室继承顺位。问题在于按照古代先例,传位侄儿须履行收养手续,但《皇室典范》有禁止皇室成员收养子女的规定,这项规定是出于限制皇室扩大的考虑,有其合理性,不宜修改。那么,如果修改《皇室典范》允许悠仁亲王以侄儿身份直接作为皇嗣,又会造成另一个敏感的问题。假设德仁天皇效法其父内禅,悠仁亲王即位后,德仁成为上皇的同时,天皇之父的文仁可能直接从亲王升格为上皇,否则会出现父亲向儿子行君臣之礼的局面,有违东亚伦理和礼制。尽管按照日本古代的先例,确实可以多位上皇并存,但是由此会引发新的复杂问题。考虑到这些复杂的因素,还要对《皇室典范》的多项规定做出重大修改才能,天皇继承顺序绕过文仁亲王是达不到“简化”的目的,只会增加麻烦。因此,德仁天皇继承顺位的争论以一切不动、按部就班结束。

这也是颇有戏剧性的结果。尽管皇室在当今日本的政治中仅有象征作用,但是涉及其制度变化的争议仍然需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既要考虑到当代社会情况的变迁,也要对文化传统充分重视,而不能轻易去“翻烧饼”。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关不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