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一则小故事,很多人读到都深受感动,对孔子也产生了更高的敬意,这则故事是这样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听说后问道:“有人受伤了没有?”没有问马怎么样了。
为什么大家读到这段话会感动呢?因为这段话是孔子人本精神的最好体现。要知道,在孔子那个年代,人是分等级的,种地有土地的人,是农夫,地位很低,而马夫是没有土地的奴隶,比农夫地位更低,奴隶在当时是一种商品,是可以买卖的,有时候一个奴隶不如一个马腿值钱。
在这里,孔子听到马厩失火,连忙先问伤着人没有,如果有人受伤,那多半是在马厩工作的马夫,可孔子丝毫没有把马夫的生命看轻,他看马夫的生命比马重要的多。
他对马夫没有呵斥,没有责罚,只担心他们有没有受伤,这样看来,孔子不只是嘴上说着:“仁者爱人。”而且在举手投足间,一言一行中无时不展示着仁者的光辉。
这里有一个“不问马”,让后人有许多争议,很多人说把这个“不”改成“后”,“后问马”才能显示孔子的博爱精神,也有人说应该改成:“不,问马”,加个标点符号,意思是:听到没人受伤以后,再问马的情况。
其实我个人认为,记录人这样记录是有他的深刻含义的,儒家思想一向是以人为本,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马再贵重毕竟是马,人再轻贱毕竟是人,马在这里更多的是象征财富,记录人的‘不问马’正是要表现他的惊讶和敬仰。
孔子一听到马厩失火,第一反应就是人受伤了没有,而不是问财物,至于后来有没有问,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孔子的第一反应:“伤人乎?”已经像一团火炬,照亮了人心,温暖了人心,温润了整个世界,直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温度、风度、以及高度。
“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是每一个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品质。
春秋时代的英明君主秦穆公,也有一个穆公亡马的故事,秦穆公外出时丢失了骏马,亲自出去寻找,看到有人已经把他的马杀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说:“这是我的骏马啊!”这些人都惊恐地站了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人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会伤身体的。”于是拿出酒来给他们喝,这些人都很羞愧。
三年以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围困,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说:“到了我们要报答穆公恩德的时候了。”他们拼死杀进重围,救出了穆公。穆公得以峰回路转,打败晋军,还抓了晋惠公。
孔子和秦穆公以人为本,重视生命,这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更为可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伟大影响举世公认,矗立千年,而秦穆公也因为他的雄才大略,崇尚品德,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容人即是容己,帮人即是帮己,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权利没有永恒,人心亘古不变,只有时时播散爱的种子,才能收获美好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