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1)

21日,凌晨三点钟的市场热闹非凡,玉器买卖行家大多在这个时间点出没,主播们的成交量峰值大多出现在此时。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2)

20日,广东肇庆四会天光墟玉器交易市场,主播黑胖在听到玉石商给了一个较高的价格时,做出一副听不到的样子。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3)

21日,杨子在市场内边走边直播。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4)

20日,杨子在“寿司”间直播,在这里,商户将货放在寿司盘上,主播挑选自己粉丝需要的货品,进行直播售卖。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5)

20日,主播杨子和一名同行看中同一摊主的货,两人分别做着直播。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6)

21日,主播杨子正在建立自己的直播团队。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7)

20日,市场会议室,培训师为市场的商户培训。

正品玉器直播间(玉器市场的直播风云)(8)

21日,凌晨十二点钟,市场的玉器商人都已经撤摊,一位主播还坐在空荡的市场里和粉丝们聊天。

“玉观音,老种,透亮,有没有人要?老板开价只要3500,还可以讲价,捡漏啦,捡漏啦……”

杨子把声音提高了八度,他一手拿着直播机,一手拿着电筒和规尺,正在为个人视频直播间里的粉丝全方位展示翡翠。

像他这样穿梭于广东四会天光墟玉器市场摊位间的主播,每天不下200人。直播之外,他们兼顾给粉丝代购。

直播让玉器价格更透明

广东四会,国内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从几块钱的边角料到价值千万的艺术品一应俱全,吸引全国的玉石商人慕名而至。

2010-2011年间,四会的玉器商铺达800余家,加工厂约3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这里的翡翠、玉器交易也随之达到鼎盛。

“能买到料子的都有钱赚,买车买房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天光墟市场的商家李明如此说道。

转变发生在2013年。从缅甸进口的原料价格上涨,以及涌入玉器市场的从业者增多,导致整个行业形势开始下滑,甚至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景象。

对于直播,商家们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直播让玉器价格变得愈发透明,一些懂行的主播站在粉丝的立场,更会压成“白菜价”;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在快速传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紧跟直播“潮流”,是当前缓解玉器市场下滑颓势的最佳手段之一。

玉器商人转型做主播

成为玉器主播之前,杨子是位玉器商人。今年25岁的他,在高中毕业后的五六年间,一直跟着姨夫在云南开玉器店,长期往来于云南和广东四会两地进货、出货。今年8月,他辞别姨夫,来到这里,成了一位全职主播。

靠着这些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挑玉,加之口才不错,常能帮粉丝讨得一个好价钱,杨子有了良好的个人口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粉丝圈。

通过每单交易抽取1%-10%的佣金,杨子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元。虽然并不比当初开店时挣得多,但他认为,这份工作更有发展前途,也更能体现个人价值。

一个多星期前,杨子被天光墟市场聘用为专业主播,并接手了市场旗下的一个直播大号,组建了自己的直播团队。他和另外三位主播合作,开始了三班倒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短短一星期内,就创造了单个直播间近40万的成交额。

从不待见到百万“主播梦”

初入直播一行的杨子如鱼得水,除了每天游走于玉器摊位间直播、帮粉丝代购,还得接待一位位拿着玉器来请他直播售卖的商家。

“你一定想象不到,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玉器商人看你直播还赶你走,怕你影响他生意,甚至摸都不让摸他们摆在摊上的玉器。”杨子感叹,这个行业的角色转换之快。

天光墟市场有摊位3000多个,主要经营中低端玉器商品,价格从几块到几万块不等。杨子所负责的直播号,以每8个小时为单位租给其中一家,帮其卖货。

“一般来说,1000-3000价位的玉器最好出货,越贵的交易可能越难。”杨子介绍道,“直播间里不光有普通消费者,还有玉器收藏爱好者,更有以此为进货渠道的中间商。这些和你直播的时间有关。直播的时间越长,直播间里的粉丝层次就越丰富。直播的时间点越专业,来看的粉丝也会越专业,也就越容易出货”。杨子直播的黄金时间是凌晨的三点到五点,这期间也是在天光墟市场捡漏的好时机。

“这个月突破百万不是梦呀”,虽然昼伏夜出很辛苦,但杨子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玉器手艺人寻求转型

并不是每个玉器人都借到了直播兴起的东风,更多的是在适应和学习这种变化。

“今年做完我就回湖南老家了。”明年,是广美毕业的学院派雕工师冯琪智在广东的第10年,“反正都是网上买卖,还不如直接回家开个淘宝店,自己做,自己卖,这样可以省去一大笔不必要的费用”。

直播这一新模式的冲击,压低了玉器的价格后,引起的行业连锁反应之一,是令传统手艺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玉器工艺品短则半月,长则半年、一年的创作周期,已经难以负担那么多传统玉器雕刻师。

冯琪智感慨道,“只和石头打交道的时代好像已经过去了”。(采写、摄影/记者 彭子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