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阳时节,仲夏之始,物之初生,阳气俱盛。

陆良人把端午节习惯叫端阳节,即五月端阳。其节也反映了风俗习惯的特点,有个世俗公认的习惯,要吃粽子、包子、鸡蛋,要戴百索子等。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1)

陆良话读音中把“端阳节”说成“单阳节”。关于端阳节,陆良也有天中节的记录。端午节的还有一个别称叫天中节,宋代苏东坡写过《六幺令•天中节》一词:“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纸,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旧记所闻

近来再读本土明末清初邑人汪延柏整理修订的章回小说《紫溪龙迹传》,小说第十六回“览胜探奇享安乐 进贡加官邀荣宠”有这样一段话说:“至五月五日,是天中节,则往部封山,游玩采药斗白(百)草。山在州城西北三十里,芳华旧县之东。凡有医理者,每至此日,赴山采药……曾有乡官万寿朱先生,往山采药,因而感怀,咏诗一云:山中药草恣凿寻,婉转山头入得深。丫髻童扶到山顶,红藤杖柱下波心”……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2)

小说,有历史的影子。《紫溪龙迹传》小说的是明末清初邑人汪延柏根据明代中后期前人初稿本所述手订而成,可见明清时期陆良本地的端阳习俗。旧时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等为戏自娱,至于每年五月端阳山间采药,荒野拔艾、河里拔菖蒲插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流传至今不断。

《乾隆陆凉州志》山川有载:“部封山,在治北三十里芳华县址之东,高百余丈,上多繁花异木,夷语以县为部,故名。其顶名纱帽山,火峰峙列山下,有泉溉润百亩。”小说中描述五月初五到部封山游玩采药斗草事宜。《旧云南通志》记载“芳华废县,在城西四十里,本落温部之地,蛮名忻歪,又名部封。元初置千户,后改为县。明永乐初省入州。”部丰山在今芳华镇境内,“部封”也写作“部丰”,今芳华中学系部封寺遗址。小说中提到过的乡官万寿朱先生,是真实人物,即朱万寿。“朱万寿,字南台,万历甲子举人,任北直房山知县,寻调武清,以梗直见忌,遂归里,日以诗酒自娱,工于书法。”朱万寿万历二十一年选中,二十八年庚子科乡试授北直房山县,调任武清县知县。

查阅资料,斗百草为端午习俗。端午采药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南北朝梁宗懔lǐn《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到了唐代时,端午节斗百草,不但民间有,宫中也有。《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中宗朝,乐安公主五日斗草,欲广其物色,令驰骑取之。”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我怀念我的童年,我对斗草的印象是在童年时期。那时在就读的小学,校园有一块土场上,长满野草,那时课间休息,男女小伙伴进行斗草游戏,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比如铁匠草或牛筋草等等,抽取草筋,粗细相当,相互十字交叉,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还有一种是把草筋抽出来,用指甲自上而下地挤压出水珠,相互触碰,双方以先把对方的水珠吸取者为胜。白居易有《观儿戏》一诗中就写到:“髫tiáo龀chèn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今天斗草习俗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了。

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端午节在古时可能是南方少数民族祭祀龙的节日,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习俗传承

《乾隆陆凉州志》岁时篇记载:“端午,采艾叶插户泛菖蒲,饮雄黄酒,以五色丝线系小儿背,谓带百索子;造角黍、面茶交相馈送。” 民国《陆良县志稿》风俗记载:“端午,采艾叶插户泛菖蒲,饮雄黄酒,以五色丝线系小儿肘背,谓带百索子,造角黍、面茶交相馈送。”角黍即粽子。面茶,即炒面,以荞面为上,吃时加糖调糊或冲开水而饮。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3)

端阳节早上,把买好的百索子拿出来,这天所有人都要剪点拴在手腕上。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脚脖子上都拴上一根。从前娃娃戴的百索子拴上通洞钱(铜钱)或者把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钉孔拴上。也有手巧的人用麦草或棕叶编织菱角给娃娃玩耍,也算是应节气了。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4)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5)

五月初五这天,挂艾插蒲,佩戴百索子,吃包子、粽子,清水煮带皮大蒜、芽豆子(蚕豆)和鸡蛋。这个百索子要一直带到六月二十四火把节那天晚上,才能剪下来丢在火把上烧毁,据说是人身上的病邪气就会跟着一起被烧没,祈求的清吉平安。那时端阳节的粽子和包子不像现在品种多。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6)

哪一天是五月端阳 再说五月端阳(7)

记得小时候,大人会把事先泡好的雄黄酒倒在碗里,用手蘸着酒涂抹在孩子们的脑门(额头)、耳朵、鼻子上以防苍蝇、蚊子叮咬。

旧说端阳节的熟鸡蛋可以占卜,把鸡蛋剥开,看蛋黄里面缺损部位的具体位置和大小,据说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各人的魂魄全不全,身体和运气好不好。如果鸡蛋上显示小孩子魂魄不全的话,就要通过一种专门的喊魂仪式来把小孩子的魂魄找回来,这样他才能不生病,并健康地成长。总之说是避毒虫,寓意辟邪。老陆良人把刻意躲避某事或有意逃避某人某事说成“癞蛤蟆躲端午”。

值此端阳佳节,写下此文,记住传承端阳节,避开五毒,驱邪禳灾。记住节日仪式感,节日感有一种对历史文化、人文民俗等回望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