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要修个新的太古里 为成都打造引以为傲的大都市中心(1)

成都提出到2022年,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商圈和老字号特色街区,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五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性服务增加值达到五千亿以上。成都的繁华之地、核心区域,一个楼面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低密度的街区式购物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已经日益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它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蕴含了对成都文化的演绎。日前,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成都远洋太古里规划与建筑负责人郝琳博士。

太古里日益成为成都新地标 新与古、快与慢,在这里和谐共生

成都从没有建筑像远洋太古里这样新旧交融碰撞:川西风格的青瓦坡屋顶与简洁的格栅配以轻盈的落地玻璃幕墙,成都远洋太古里既传统又现代,营造出一片开放自由的城市空间。

近日,成都提出到2022年,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商圈和老字号特色街区,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五个千亿级消费市场,生活性服务增加值达到五千亿以上。

从规划到建设,再发展到成都耀眼的商业时尚项目,远洋太古里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蕴含了对成都文化的演绎。日前,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成都远洋太古里规划与建筑负责人郝琳博士,郝博士坦言,这个获得美国城市土地学会(简称ULI)颁发的年度“全球卓越奖”的大规模规划的初衷是面向可持续都市的实践,为成都打造“引以为傲的千万人口大都市的中心”。

成都要修个新的太古里 为成都打造引以为傲的大都市中心(2)

成都远洋太古里规划与建筑负责人郝琳博士

重塑城市中心区

当代全球都市思维 在中国作业的重要一步

成都商报:你是2008年开始设计太古里的,十年过去了,现在太古里发展得这么好,感觉怎么样?

郝琳:这三年来,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逐步将市中心的特征集中体现出来,为都市中心片区注入多样性、活力和凝聚力,达成新旧交叠的多用途城市街区,将社会力和经济力融于都市空间设计,并得以提升,创造出让大家,特别是当地新世代引以为傲的千万人口大都市的中心。成都远洋太古里是为当代的人、当代的生活而设计运营,这样的实践,迈出了当代全球都市思维在中国作业的重要一步。

成都商报:大慈寺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你后来在设计中也让它很完美地和旁边的商业体结合在了一起,和谐地共生。当初,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郝琳:大慈寺片区的历史文化故事、空间网络、肌理和秩序,给予我们叙事性规划建筑创作的灵感。传统的都市中心,原本就是以神圣祭祀、商业市场与大街小巷所拥有的世俗和公共性所组成。历史上大慈寺的国际兼容和开放性,以及玄奘大师融汇东西方的精神,都为这一都市计划注入了灵感。项目目标是重塑城市中心区。

都市更新的过程,如何回归到以大众需求为基础的都市主义,将各方期待、当代都市发展逻辑、营商消费价值、文化历史脉络等错综复杂的因素,通过众创汇聚的机制融合在一起,是巨大的挑战。

“解玉溪”引发的妙想

化大为小 城市之道在于街巷氛围

成都商报:在当初设计成都远洋太古里时,有没有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郝琳:营造一处地方,意味着场所必须代表真实,成为日常生活的空间,并加强地方感。好的地方,能够支持我们,成为都市生活中的文明背景。这样的地方营造,在成都远洋太古里,既是新与旧的融合,也是东西方的碰撞与对话。多年前在项目创作过程中,已故前辈庄裕光教授和我茶叙时聊过很多关于大慈寺片区的故事,其中“解玉溪”一段印象深刻。

历史上有一条溪水曾经流经大慈古寺,名曰“解玉溪”,多么美丽的名字。这样的灵感,引领并启发我们团队在大慈寺红墙的周围规划了“慢里”的景观。一来水体倒影红墙,不但衬托出寺庙周边宁静优雅的气氛,也营造出了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也藉由对历史上“解玉溪”的当代演绎,反映出地方的记忆。

成都商报:外界评价,成都远洋太古里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蕴含了对成都文化研究极高的修养。你并不是成都人,当初是如何破题的?

郝琳:重新赋予脉络,营造情境,把价值重新组合起来,让成都人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地方,并引以为傲,是大家的最终目标。过程中涉及项目参与者的众创、文化历史因素的演绎、政府政策的支持、稳健的商业模式。

开发这么大规模的城市空间,美好生活的场所营造至关重要。在路上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引出一个核心创作理念:“城市之道,在于把民众生活、人文雅致与自然哲学升华为街巷的氛围。”街巷是这个项目中最重要的空间因素,是承载都市生活多样性的舞台。如何超越对单一建筑的体验,考量如何营造地方、记忆、脉动和真实,才是要义。开放街区、空间共享、混合发展、宜行都市、新旧融合、快慢呼应、文化资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都是这个项目的关键词。

原标题:为成都打造引以为傲的大都市中心

太古里的打造没有简单公式

规划是为了 持久发展的宜居城市

成都商报:很多城市也受到了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启发,希望能够打造类似的古今结合的项目,你觉得太古里可能复制吗?

郝琳:都市开发、城市设计不是简单的速食面模式,没有简单的公式,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就势。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文化历史脉络。即使是同城的不同片区,情况也大有不同,又怎么可能复制呢?不过,有一点值得和大家一起思考,就是如何真正将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到城市开发里?我想,提供高品质的开放空间,并籍此激发活络的城市生活与经济活力,反倒是大家可以借镜和一起努力的方向。

成都商报:成都正在培养示范商圈和特色街区,能够给予一些建议吗?

郝琳:这些年来,成都远洋太古里面向的不是僵化的机械时代思维。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做设计,为谁做设计,设计能否激发众创并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个时代的规划,不是指令性、强制性的过程,而是倡导性、促进性和如何推动热情这件事。规划更注重软性的层面,比如社交、共享、感情、心理、现象、文化、体验、气氛等因素,最终得到的才是能够更为持久发展的宜居城市。

新与古,快与慢

“破题”太古里:

当代都市中心新型发展形态

打造像成都远洋太古里这么大规模的城市街区购物中心,又兼具旅游、商业、餐饮和古文化,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郝琳是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总体规划和建筑负责人,与他领导的规划建筑团队一起工作的还有当地合作设计院、景观建筑师、灯光顾问、标识顾问、艺术品顾问、交通顾问、影音顾问、环保评估顾问、保留院落修缮工程顾问、室内精装设计团队、幕墙顾问等,其中不乏国内外著名专家、也有精于保留院落保护修缮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是这一众智囊群策群力、各司其职,花费6年多时间,最后呈现出这个“精妙冠世”的大规模建筑群。

古与新的交融,其实从郝博士的背景就能窥得。郝琳,是个标准的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他毕业于府学胡同小学、北京第五中学,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士。其后负笈欧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博士。在旧金山、伦敦执业多年。现担当Oval Partnership欧华尔顾问有限公司和Integer绿色智能事务所董事。

郝琳表示,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是当代都市中心的新型发展形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综合体或是商业中心。从设计的角度,建案计划所触及的核心问题,关乎城市及其建筑的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城市,承载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在城市演进的新旧交叠的过程中,又如何引导都市更新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城市皆具有浓缩城市性格的都市中心,她们是城市的剪影和多功能的混合社区,比如伦敦的高云花园和东京的六本木代官山等。成都大慈寺片区,因为其场地规模、所处位置、历史渊源,具有极大的条件发展成为成都独具魅力的城市中心。

郝博士向成都商报记者表示,成都远洋太古里,规划出类似传统市中心样式的随弯就弯的棋盘式开放街区和人行布局。城市结构,短窄密,符合人的尺度,令人熟悉,但又新鲜。空间与外围街区自然接壤渗透。这里的创新点,包括所谓“快里慢里”、“快耍慢活”的概念。“慢里”紧邻着寺庙,更多地讲求文化历史感、多层次景观、口袋空间、餐饮和外摆、暖色和暗下来的灯光,建筑挑檐和露台层层叠落,富有慢步调氛围,让人放松。“快里”,在对比下,更充满热闹、活力、悦动、时尚,建筑的格调也变得更加鲜亮、明快。商家的布局规划,依照这样的原则策略,不但各得其所,也在这样的叙事演绎下,各扬所长,用创意演绎和表情增添街区的多样性。快慢区的对比与融合,让城市中心区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为大慈寺片区注入多样性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地源于城市肌脉,并超越其中。

太古里既保留了大慈寺的古建筑,又有时尚亮眼的新建筑,彼此高度地融合,成为项目的视觉活力和街坊价值。视线穿过新建筑,总能看到“精绝冠世”的老房子。新建筑,以仿佛熟悉的地方语言,说出新事物。保留院落也经过精心修缮,维护得干干净净,结合不同功用对外开放并继续使用,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空间中来。整个视觉空间里,设计还演绎传统街巷两侧的挑檐来增加了天际线的丰富度和连续性,使得整个街道不至于成为一栋栋孤立的房子。

绝大多数人对太古里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真漂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迸发出了极强的时尚感与纯粹感。郝博士表示,“在都市建筑形态方面,与天对应的部分,是一致性的一面,表现为鳞次栉比的现代坡屋顶;与街巷互动的部分,是多样变化感的一面,回归到人的尺度、街市特征和形形色色的店铺。这样的理念是基于对中国城市特征的理解,建筑为街道而建,街道上的建筑是植入都市生活的背景与框架。”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