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时间线错乱,低级穿帮不少

焦晃是一个话剧功底很深厚的演员,早年演过《雍正王朝》里的康熙,后来又演了《乾隆王朝》中的乾隆。所以,网友看焦晃版《乾隆王朝》往往很出戏。比如,乾隆跪在康熙的画像前,网友就会调侃“我自己跪自己”云云。

不可否认,焦晃是殿堂级艺术家,就算是演爷孙俩也能演出不一样的神韵。基于此,观众在看《乾隆王朝》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为焦晃的演技所折服。不管怎么说,网友对焦晃版《乾隆王朝》评价还是很高的。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1)

图|《乾隆王朝》中的乾隆(焦晃饰)

不过,网络上也有另外一些声音: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在笔者看来,焦晃悠《乾隆王朝》实在是不忍细看,穿帮的地方太多,最明显的就是时间线错乱,低级穿帮也不少。要是把《乾隆王朝》当历史教科书正儿八经的学,那是要闹笑话的。

其实,早些年的时候,笔者看《乾隆王朝》并没有发觉时间线有问题。笔者闲来无事,又看了几遍焦晃版《乾隆王朝》。不看不要紧,一看看出了问题,看到最后把笔者也给看懵了,时间线的错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穿帮。譬如,和珅居然力主发动清缅战争,成就乾隆的“十全武功”。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2)

图|《乾隆王朝》和珅剧照

单一就剧情来看没什么,和珅远征缅甸算得上是一大爽文操作:孔夫子插腰刀——能文能武。这样看起来,确实是很过瘾。可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和珅是绝对不可能参与清缅战争的决策。笔者先给大家普及一下清缅战争的基本知识点,这样便于理解下文。

清缅战争始于1762年冬,缅甸率先侵占我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此后,清缅双方进行了四场大规模较量,前前后后打了7年时间。至1769年11月,缅甸实在打不起了,就向清朝称臣纳贡,清缅战争遂告结束。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3)

图|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画像

1769年清缅战争结束之际,时年19岁的和珅才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和珅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和珅才被乾隆挖掘,当了仪仗队的侍从。此时,和珅官职太低,根本没资格参与清缅战争的决策。

1776年(乾隆四十年),和珅一路高升,短短一年时间就成了身兼数职的军机大臣。此时的和珅虽然具备参与决策的资格,可清缅战争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把时间线捋清楚,大家不难发现和珅出现在清缅战争中,还与永琰一起并肩作战,这是多么的唐突别扭。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4)

图|《乾隆王朝》永琰(后改名为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剧照

提及永琰率军参加清缅战争,这就更可笑了。清缅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永琰才两岁(生于1760年),这该怎么参加啊?可《乾隆王朝》中拍的是有鼻子有眼的,和珅竭尽全力为永琰争取征缅机会,当了征缅经略使。历史上的清缅战争,真正的主角是乾隆重臣傅恒,压根就没和珅、永琰的份儿。

类似的低级错误还不少,再以英国使臣马嘎尔尼访华送给乾隆火车模型为例,这又是一个大穿帮。众所周知,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在1810年才开始制造蒸汽机车。至1840年,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礠里维西克所设计的才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蒸汽火车。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5)

图|《乾隆王朝》中出现的火车模型

《乾隆王朝》时间线错乱,低级错误不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追根溯源,《乾隆王朝》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有所不同,没有采用二月河的剧本,而是另起炉灶。

《乾隆王朝》的剧本并非一人之功,由陈亚先、水运宪、姚远三家共同完成。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此三人编写历史剧代表作品乏善可陈,不像刘和平、王朝柱、盛和煜等专业历史剧编剧。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6)

图|《大明王朝1566》编剧刘和平

特别是刘和平,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剧情还是台词都是一流。以《大明王朝1566》为例,三分虚七分实,可看起来犹如置身历史,并不感觉有何违和之处。

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创作心得,刘和平表示:

我写一部历史题材剧本,一定会尽力去研究相关历史,然后进入到文学艺术创作情景中,用虚构的故事去再现历史,照亮生活。

焦晃演乾隆合集解说 焦晃版乾隆王朝有没有被高估(7)

图|《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关于“改稻为桑”的指示

由此可见,编剧的态度决定了历史剧灵魂的高度。《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不少“虚”的成分,最明显的就是“改稻为桑”事件。历史上本无该事件,可刘和平基于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处理得很到位,

历史剧本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可也要在虚实之间谋求一个平衡点。回归到《乾隆王朝》,虚实严重失调,与历史事实多有不合之处,有历史洁癖的人是很难看下去的。反过来说,《乾隆王朝》只是一部电视剧而已,不能跟严肃的历史画等号。


参考资料:

[1]《清史稿》(赵尔巽主编);

[2]《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庄古发·中华书局);

[3]《清实录》影印本(中华书局);

[4]《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斯当东,著.叶笃义,译·商务印书馆);

[5]《"书香赣鄱":刘和平谈〈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