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

1938年,侵华日军在淞沪、南京、太原几大会战取得压倒性胜利之后,疯狂叫嚣着“皇军不可战胜”的论调,又杀气腾腾地从津浦铁路两侧夹击战略交通要地徐州,意图连贯在华的南北战场。

这时,中国军队已经损兵百万,失地千里。而日军则攻占了华北五省的大部和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都陷入亡国灭种的极度悲观情绪中。

后来发生的事,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了,台儿庄大战,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这场战役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士气;也让世界重新审视这个贫穷落后、分裂软弱的国家:原来这个民族并不是孱弱的东亚病夫。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2)

春秋大义:他们打仗是为了

子孙后代不做奴隶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3)

台儿庄之战虽名为大捷,其实是一场惨烈的胜利。用阅文大神作者卓牧闲实地探访后的说法:

“胜利的时候,台儿庄已是一片废墟,一片焦土。日军的铁帽子堵塞了运河的水流,城内手榴弹的木柄碎片达到三寸多厚。老辈人形容大战过后,台儿庄天红、地红、水红。”

抗战史学界一般认为台儿庄战役是指从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发生在台儿庄附近的一系列战斗,包括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以及日军溃退之后,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

这一个多月中,中央军、桂军、西北军、滇军、川军,各路军队摒弃前嫌,一致对外,投入总兵力近29万人,对抗日军近5万装备精良的部队。据后来的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军队最终牺牲约3万人,而日军死伤约2万余人(日军方面公布的人数则是死伤一万余人)。

当时的中日战力悬殊有多大呢?按照历史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奇生的研究,由于武器装备和训练的差距,日军与中国军队的战力对比差不多在1:6之间,也就是说,六七个中国士兵才能抵抗一个日本兵。这还是日军和装备相对精良的中央军之间比较,如果加上其他装备不齐的军队,战力对比恐怕要到1:10。

无数的中国士兵就是用血肉生命与日军的飞机、坦克相搏,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就拍过一张台儿庄敢死队员绑上集束手榴弹,准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钻到敌人坦克下引爆的照片。

由第31师师附王冠五批准,副营长时尚彬、连长王范堂组织率领的57人敢死队,因为有生还者和当时《新华日报》、《大公报》的新闻报道,所以留下了他们的英勇事迹。

可是,更多牺牲者由于没有图像、文字记录,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今天山东枣庄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有一面烈士墙,墙上列着目前能考证出姓名的4692名烈士之英名。但相比三万多的牺牲者,仍有两万多烈士的英名至今无法被记录。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4)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中的阵亡将士名录墙

有位叫“萧让行”(又名肖浪行)的烈士就是这两万多英烈之一。他1937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即奔赴抗战前线,1938年3月底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牺牲时年仅23岁。

如果他的履历为真,那么他大概率是在“抗战硬汉”汤恩伯所率的中央军20军团服役。可是,能证明这位烈士的家信、部队番号、阵亡通知书等所有资料都已经在特殊年代散失了,烈士如何能证明自己是烈士?

1983年,萧让行的遗孀黄蕙兰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证明自己的丈夫是抗战英烈?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5)

忠孝节义:守候60年

的情义无价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6)

萧让行1915年出生于江西萍乡湘东区荷尧镇青云村,1934年考入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期间与妻子黄蕙兰结婚,夫妻俩一直聚少离多。从萧让行1937年毕业,直到1938年牺牲在台儿庄战场,两人更是再未谋面,期间主要靠书信往来。甚至,萧让行牺牲之后,一段时间黄蕙兰仍能收到“他”写来的信,因为阵亡通知书的接收人是公婆,他们怕媳妇伤心,所以瞒着她,让别人模仿萧让行的笔迹来继续给黄蕙兰写信。后来是黄蕙兰发现笔迹有点不太对,这才追问出丈夫的死讯。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7)

萧让行生前照

这一年,黄蕙兰才24岁。

萧让行是家里的独子,他的去世对妻子黄蕙兰意味着什么,她非常清楚。家庭的重担、养老的重担,将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可是和丈夫最后一次相逢,他留下的临别嘱托“我走了,我的父母就是你的父母,你要善待父母”,成为黄蕙兰信守的诺言。

从此,她起早摸黑协助公婆耕耘、操持家务,姐姐见她太累了,劝了她好几次趁着年轻改嫁,她却执意不肯,还劝说姐姐把小女儿过继到萧家,以免英雄绝后。

萧让行精忠报国,妻子黄蕙兰为丈夫尽孝、守节,收养外甥女以延续子嗣。养女萧敬芳清楚记得自己童年时,好多次看见妈妈在夜里偷偷哭泣,但是一到白天,她又成为扛起一家重担的坚强女性。

1983年,萧敬芳一家已经定居南昌,年近七十的黄蕙兰在替代丈夫为公婆养老送终之后,在南昌帮着养女带孩子。读过私塾的她,有一天无意中看到报纸上说,可以为抗战时期牺牲的国民党士兵申请革命烈士证,可当时已经几乎没有文字、图像来证明萧让行的生平事迹,怎么办?

尽孝守节之后,黄蕙兰又担起为英烈丈夫“正名”的大义。她回到家乡想方设法找证据,她记得湘东区当年和丈夫一起考上黄埔的还有几个人,其中一位战后归来还告诉她,由于萧让行是家里的独子,本来是可以不用上前线的,但是他坚持上了前线。不过那位校友也不知道萧让行牺牲的时间地点。可这次回乡,发现那位老兵也过世了。

即便是现在,寻找萧让行的资料也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我们不知道当年那位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做出了何种的努力。养女萧敬芳至今仍记得当年养母四处奔波,收集整理证明材料,给养父“正名”,终于换来“革命烈士证明书”的事。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8)

黄蕙兰女士去世于1997年,她用60年时间履行了对丈夫忠孝节义的承诺。薪火相传,该轮到下一代了。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9)

义无反顾:台儿庄

寻父之旅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0)

萧敬芳虽然是养女,可爷爷、奶奶一直拿她当掌上明珠。从她记事起,爷爷、奶奶就没有叫过她的名字,一直都叫她“满女”(家乡话里对小女孩的疼爱昵称)。小时候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苦,可萧敬芳并不缺爱。

她也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养父萧让行是一位抗战英雄,听得最多的是“临城台儿庄”这五个字,因为父亲就牺牲在那儿(其实这是两个地方,但都属于台儿庄大战的区域,汤恩伯的中央军在这两个地点都与日军激战过)。

后来萧敬芳长大,在南昌安家。1997年送走养母黄蕙兰之后,2002年,萧敬芳自己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在青云村自费买地,给未曾见过面的养父萧让行立了一个衣冠冢,并将养父、养母和爷爷奶奶合葬,后来逐步完善成“萧让行烈士纪念园”。当时参与修墓地的都是当地村民,不收一分一毫,为萧敬芳完成这个纪念养父的心愿。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1)

位于江西荷尧镇的萧让行烈士纪念园

建园时,由于不知道养父的模样,萧敬芳就拿着奶奶的照片跑到照相馆,让照相馆的人照着奶奶的相片,凭想像画了一张。直到2019年,萍乡志愿者黄永萍知道以后,辗转找到了萧让行黄埔时期的名录拍下来送给了萧女士。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2)

“农村有个说法叫绝后,我立这个碑,就是想告诉他们,我祖父祖母不是没有崽,他们有崽,只是为国牺牲了。”萧敬芳女士这么解释建园立碑纪念英烈的更深一层意思。

萧敬芳还有一个心愿一直未能达成,这也是爷爷、奶奶、养母生前心心念念,但是都因故未能实现的心愿:去“临城台儿庄”看看,看看这个养父当年为之战斗、牺牲的地方,看看那儿是否有父亲的英名,也带一抔那儿的土回来,埋在英雄的衣冠冢中。

2021年,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萍乡志愿者团队与萧敬芳结识,知道了她这个心愿。在多方查证和协调下,2022年8月,腾讯公益联合阅文集团和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开展“守卫忠魂”的“回响”行动,出人出钱陪伴这位八十一岁的老人一起去台儿庄实现心愿。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3)

萧敬芳在烈士陵园祭拜

这次“回响”行动,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拍摄了微纪录片,阅文大神作者卓牧闲则写下了记录这趟行程的随笔,虽然老人最终未能在台儿庄找到养父的名字,但正如卓牧闲记录下来的:

“纪念馆墙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有四千多个,就是找不到萧让行烈士的名字。

有名字的烈士又变成无名烈士了,萧阿姨只能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步履蹒跚地赶往台儿庄战役无名烈士纪念碑拜祭。

之前的遗憾在拜祭时得到极大的安慰,我和关爱抗战老兵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们深受感动。

过往的车辆纷纷停了下来,路过的行人得知萧阿姨是来拜祭萧让行烈士的,提出既然是烈士,他们一样应该拜祭,自发地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这个国家一直是知道尊重英雄、敬仰英雄的,即使历史一时被尘封,只要有人重新打捞起记忆,就一定会唤醒几千年扎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核心价值。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4)

义不容辞:让属于民族的记忆

永远回响、永不绝后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5)

本篇文章发稿前夕,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萍乡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李淑明已经通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到了萧让行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录名单,核实了他的黄埔学员身份。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仍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萧让行的资料和事迹——包括联系江西省民政厅,希望能查找到当年黄蕙兰为萧让行申请革命烈士身份所提交的资料;也在继续拍摄关于萧敬芳及寻找萧让行的纪录片。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6)

这可能是我所遇见过的最美爱情(太治愈了他们的爱情)(17)

萧让行黄埔军校同学录及萧让行页

这些年,他们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的“守卫忠魂行动”项目筹款,共有近5万人次捐出超125万元。守卫忠魂行动以“让英雄回家,让忠魂安息,让民族精神永存”为主旨,搜寻、收敛散落在国内外的中国英烈遗骸与骨灰,并进行归葬,让英灵回家;修复、重建、保护遭到破坏或年久失修的战争相关纪念设施,让忠魂安息;搜集、增补抗战将士名录,为英雄留名;帮助、支持守护忠魂的个体或组织;组织纪念、祭奠活动,发扬民族精神。简言之,是为了一个墓园、一个纪念碑、一罐骨灰或一个名字而努力。

他们也想让更多人知道,除了直接给贫困的抗战老兵发放救助金这种公益之外,像帮助萧敬芳寻找养父、集中安葬抗战老兵遗骸、修复抗战相关的纪念设施、进行记录与整理等,这种精神层面打捞和守护民族记忆的公益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这样的“回响”和记忆守护,不光我们,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更直观地知道,那些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为独立、自由、民主斗争过的先辈故事。

腾讯公益和阅文集团,正是通过类似的公益活动,发起“小红花回响故事集”,打通历史与今天,让一幕幕史实活在当下,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传统价值认同感,并且,一代一代生根发芽、永不绝后。

在这本故事集中,还可以看到阅文作家意千重的“回响故事”,她曾在今年初见证了“点亮乡村光明万家”和“一校一梦想”公益项目,用文字讲述时代故事,每一位捐赠人都能看到公益项目中的真实故事。

烈士纪念日与国庆日,也是怀念所有先烈和共和国缔造者的日子。字句无声,回响不息。

创作不易,觉得好的朋友,帮忙点下赞哦,感谢您的举手之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