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创新推行“双帮扶责任人”制度,安排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户“第一帮扶责任人”,镇村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为“第二帮扶责任人”,构建起“二帮一”结对帮扶网,实现所有贫困户全覆盖。广大帮扶责任人积极落实“帮扶送”“三清三明六个一”帮扶举措,其中,拉家常、打扫卫生成为入户的“必选课”,陪同理发、陪吃家常饭渐成牵挂的“心头事”,涌现出一批帮扶责任人典型,赢得被帮扶对象及其周边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烟台日报特辟专版,全面展现这些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以激励广大帮扶责任人强化帮扶责任意识,助力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龙口市委办田鑫——

他把扶贫对象当亲人

如果要问扶贫工作的心得,龙口市委办田鑫的答案是:把扶贫对象当亲人。2018年3月,他作为第一帮扶责任人,对口帮扶石良镇王家沟村贫困户柳思进大爷。从此,他的人生中,多了一位特殊的亲人。

脱贫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攻坚先进典型)(1)

扶贫帮扶,首先就不能应付事。每次走访,田鑫都当作“串亲戚”,买些鸡蛋、牛奶或者肉食、海鲜。为保证送去的海鲜、肉食不变质,他又送去节能冰箱,既能省电费,又能让老人吃上新鲜食物。在老人身边,他也不闲着:多扫扫屋子,多拉拉家常,多了解情况,多增进感情。柳大爷身体弱,不耐热、不耐冷,田鑫便夏天送去电风扇,冬天送去电热毯,让老人过得舒适安心。

掌握方法,才能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效能。在长期走访中,田鑫发现,早上7点至9点、11点半至13点、17点至19点是入户走访的三个最佳时间段,既不耽误对方正常干活,还能提高效率。一年多来,他不顾麻烦,怎么方便走访者家庭就怎么进行走访。王家沟村距离城区较远,往返路程约80公里,驱车前往单程也需要50分钟。去年11月接到紧急通知,要在两天内查漏补缺,下班后便摸黑开车到镇里领取资料,然后到柳大爷家中反复核准数据确保无误后,才披星戴月地返回家中。

注重细节,才能为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柳思进大爷身体有病,田鑫时刻记挂着。2019年5月,柳大爷半夜胸闷、睡眠不好,原本约定去医院检查身体时由田鑫陪同,可过了几天都没动静。原来,柳大爷自己去了医院,大夫要求住院,可他担心老伴孤单、住院费用太高,便匆忙回家了。田鑫一方面向他解释低保户可享受住院报销政策,另一方面还找到专家征求合理的治疗方案。2019年12月的一天,田鑫得知柳大爷近期持续腰腿疼,躺在炕上下不了地,第二天早上7点便带他到医院,帮忙办理完住院手续后,推着轮椅上的柳大爷到彩超、血液检验、CT、心电图等科室挨个进行检查。大爷住院期间,田鑫天天送饭,悉心照顾。在他的细心照料下,柳大爷终于健康出院。

柳思进大爷没有子女,不时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田鑫特意赶在周末走访,顺便带上妻子孩子一块去“认亲”。一进门,孩子甜甜的一声“爷爷”,就叫得老人心里乐开了花。逢年过节时,柳大爷尤其感到孤独冷清,这一年多来,逢年过节他都会带着妻子、孩子去做顿饭一块吃、聊聊天。

通过将近2年的结对帮扶工作,柳大爷心中也早已把田鑫视为他家“亲戚”,逢人就说,见人就夸。如今,田鑫开的“小红车”一到村头,村里的群众就乐呵呵地招呼柳大爷:“老柳,恁家亲戚来了……”(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海阳市信访局田野——

一心只为扶贫事

今年34岁的田野,是海阳市信访局的督查专员,分管单位扶贫工作,同时,也是残疾贫困户刘海涛的帮扶责任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田野始终践行着“扶贫路上、绝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铮铮誓言。在扶贫形式上她开拓创新,敢于“走出去”:疫情期间合理运用慈善捐款,抗疫扶贫一举两得;引入慈善义工组织,为贫困群众送温暖。

脱贫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攻坚先进典型)(2)

时间回到2020年的正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田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贫困户刘海涛,询问有没有生活困难。交流中得知刘海涛的商店因无法营业囤积了大量的奶制品,担心会过期赔本。正在焦急之时,田野突然收到了远在美国的碧桂园·滨海城业主代表王茹星大姐的微信,表示业主们自发地要为海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捐物,并充分信任田野和她单位来调配捐款。

此时,田野灵机一动:何不合理运用捐款,实现抗疫扶贫一举两得呢?田野立即将该情况向局领导汇报,同时也征得了业主代表同意,最终决定利用一部分慈善捐款帮刘海涛助销牛奶40箱共2220元。在此过程中,田野对刘海涛提供的商品及收付款凭证、供货明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保证了支援疫情防控物资的高质量,做到疫情防控慈善捐款使用的规范、透明,同时又解决了贫困群众商品滞销的问题;既取得了信访群众的信任,又获得了帮扶对象的感谢。不仅如此,海阳市信访局还将碧桂园业主的捐款和物资,按照业主意愿已全部转交给了海阳市辛安镇政府和辛安镇中心卫生院。

在精准扶贫中敢于“出新招”。“在信访工作中,结识了点点慈善义工组织的一名律师成员,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他们引入我们的扶贫工作中,为贫困群众送温暖,没想到,还真成了。”田野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2018年6月,由于田野的主动牵线搭桥,扶贫工作与慈善义工成功“牵手”,海阳市方圆街道点点慈善义工组织引入到了精准扶贫之中。引入慈善义工组织后,海阳市信访局和点点慈善一起,多次深入到扶贫一线,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家庭情况及各项帮扶政策落实情况,鼓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实现早日脱贫。每次活动,还为贫困户准备面粉、大米、牛奶、鸡蛋等生活必需品,并根据每户实际情况送上个人捐款。

田野在精准扶贫中创新思维,大胆尝试,积极有效引入慈善组织,合理规范利用慈善捐款,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真情实意。(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摄影报道)

蓬莱市89000民生服务中心王光禄——

从小事做起 用真情扶贫

自2017年底结为帮扶对子的那天起,王光禄就倾注满腔热情,着眼蓬莱市北沟镇荆魏村61岁独居老人魏永师身边的一件件小事,真干实干,铺平扶贫路,树立起党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和良好形象。

脱贫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攻坚先进典型)(3)

王光禄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上门对接时,眼前那令人震惊的情景:老人神情呆滞、衣冠不整、行动不便、言语不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主房缺窗少门、间壁下陷,用玉米秸秆和板子挡着,唯一的家具是只破木箱,饮用水盛在残缺的涂料桶里,院子里布满碎石。

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扶贫?老人没有劳动能力,原先打算的帮助制售农副产品、发展经济作物等计划全部泡汤,只能从切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入手进行帮扶。王光禄在与村干部的交流中得知,老人独居,无力翻新房子,吃水也有困难。他多次与镇村干部、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对接沟通,终于争取到专项资金,在2018年5月推倒三间旧屋、重建了两间新房,装上自来水,还把自家的小水缸搬去。

解决了住房和吃水问题,王光禄还牵挂着老人的穿衣取暖。他翻箱倒柜,找出自己和父亲的棉单衣裤约40件送给老人。见老人冬天如厕不方便,就网购了移动座便器并教给老人使用、清洗。见老人冬天没有热水杯,就送给他一只大容量保温壶和温酒玻璃杯、酸枣酒。见老人家没有晾衣架,就在院里拉起两根晒衣绳。见锅台上有不少蚂蚁,王光禄就买来灭蚁饵剂撒在边角……

房子焕然一新,可院子空置实在可惜。王光禄将院子清理翻整后,平整出一方规整的菜园,秋天撒下菠菜和香菜,春天栽上韭菜和茄子,抽空还开车往返30多公里前来浇水、松土、灭虫、除草。小小菜地产出的蔬菜老人都吃不完。魏永师的二哥魏永军对王光禄竖起大拇指:“还别说,经你这么一摆弄,这墙上长了丝瓜、地面结了茄子,原来没处下脚的小院儿反倒像个生态园。”

在做好上级“规定动作”的同时,王光禄还坚持做好“自选动作”。每次登门,不是帮老人搞卫生、浇菜地,就是请人理发刮胡子、陪聊天。2018年国庆节,正上大学的儿子返家,王光禄就全家四口一起去看望老人。经过两年多的接触,他已经完全明白老人连说带比划的意思,双方交流基本没有障碍。

过年送去对联挂历,端午送去米粽鸡蛋,夏天修剪窗前树枝,冬天封堵北窗漏洞……王光禄扶贫路上的一件件小事,映射出扶贫干部队伍的高大形象。(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招远退役军人事务局刘慧杰、高家庄子村村干部徐军亮——

“扶贫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

看着贫困户杨正友家的冬青长势喜人,刘慧杰打从心里高兴,这些日子他和徐军亮“跑断腿、磨破嘴”的工夫总算没有白费。

刘慧杰是招远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扶贫帮扶人员,是招远高家庄子村贫困户杨正友的“第一帮扶人”,从接到扶贫这个任务后,他和“第二帮扶人”高家庄子村村干部徐军亮就踏上了帮助杨正友的脱贫致富之路。

脱贫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攻坚先进典型)(4)

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和面对面交谈,刘慧杰得知杨正友一家基本属于“因病致贫”。杨正友有严重哮喘,妻子患尿毒症,其家庭系三峡移民,在我市无固定工作收入。特殊情况特殊分析,结合高家庄子种植产业优势,刘慧杰与徐军亮认为,投入风险小、收入回报高的苗木育苗很适合。

对于农民来说,固有的耕种观念很难改变,如何让他们接受自己的建议,把庄稼改种苗木,刘慧杰和徐军亮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和村里沟通,帮助其选用品种好的优质苗木,尽量把价格谈到最低,前期多方筹措了资金1万多元,购置冬青苗6000余株,由于这一家人劳动力不足,我们和村里协调了农业机械帮助其完成冬青苗栽种。”在刘慧杰看来,扶贫工作不能只解决眼前问题,一定要解决后路问题。为实现育苗种植常态化、便利化,“第二帮扶人”徐军亮针对该贫困户劳动力不足这一实际问题,就近为其规划修建了化粪池,并修葺了直通种植地的田间道路,便于农业机械进出,进一步降低劳动量。

苗木是种上了,如何能保证种植收益?刘慧杰和徐军亮又多方联系苗木收购方,成功解决了三年育苗期结束后的销路问题。“冬青最经济的收获期是三年龄,如果不提前找好收购商,被帮扶人心里不踏实。”从2018年8月份接手帮扶任务后,刘慧杰和徐军亮就成了“谈判专家”,不仅提前谈好了收购事项,还成功说服收购方可以提前预支收购款,用于苗木的前期种植和后期管理费用,这样一来便大大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减轻了贫困户育苗期的资本投入,有效地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

按照刘慧杰和徐军亮推算,依照目前杨正友家冬青的长势,预计三年可累计实现经济收入12万元,顺利帮助其实现致富。“像杨正友这样的患病家庭,日常开销比较大,不仅要帮助脱贫,还要致富,让其既能有钱治病,又要保证生活质量。”刘慧杰说,种植苗木这条路是为杨正友一家“量身打造”,相信通过他们帮扶人和村里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其拥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YMG全媒体记者 赖皓阳 通讯员 李健 王鹏松 摄影报道)

莱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陈国斌——

“朋友圈”卖起了蘑菇

陈国斌今年52岁,是莱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员扶贫队”的一员,同时也是朱桥镇梁郭集村刘永尧的第一帮扶责任人。疫情期间,他不仅在朋友圈卖起了蘑菇,还分别在单位、亲戚和朋友的微信群里搞起了销售——一切只为解决扶贫帮扶对象的眼下困难。

脱贫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攻坚先进典型)(5)

陈国斌的帮扶对象刘永尧一家三口人,孩子身体不好,他们家庭属于因病致贫。2016年,陈国斌开始点对点帮扶刘永尧脱贫。在陈国斌的参与以及多方的帮助下,这几年,刘永尧家上了两个保温大棚进行蘑菇养殖,生活从此就有了盼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刘永尧犯了难——当时正是蘑菇的收割期,如果不及时收割,蘑菇就会老化,难以出售。眼看着一年的辛苦付出都要因采割、销售的无法跟进而化为泡影,刘永尧心急如焚。恰在此时,陈国斌的问访电话联系上了刘永尧,在了解到他的难处后,今年52岁的陈国斌尝试起了线上销售,做起了“微商”。

“要实打实地帮人家做点事情,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尽快把蘑菇卖掉。”陈国斌说。怎么卖?看着手机,陈国斌在他的朋友圈和微信群上做起了文章:“我在单位的工作群里发相关信息,发动同事们购买。接着就是在自己的家庭群、朋友圈,大家听说我在帮扶贫对象解决困难,都很支持。”就这样,陈国斌第一次就帮助刘永尧采摘蘑菇400余斤,还帮其分装成袋和送货销售。陈国斌坚持一帮到底,他还通过身边的亲朋帮忙,在莱州市区设立四处义务销售点。疫情期间,陈国斌累计帮助刘永尧卖出1600多斤蘑菇,直接经济收入约7000元!

“没有我的扶责任人陈国斌的帮助,我这一年白干了不说,还要倒赔,真是太感谢了!”几天前还为采摘、销售犯难,转眼间就销售一空,刘永尧眼含热泪激动的感谢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组织把任务交给了我,我就有责任和义务全力以赴地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陈国斌说。(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 摄影报道)

昆嵛山林场王琦——

大山里暖心的扶贫“领路人”

“大嫂,我家里还储备了些口罩,我这就回家拿给你。”当从电话中得知,自己所帮扶的尿毒症贫困户刘大哥,疫情期间去牟平区中医院做肾透析,但是苦于没有口罩时,昆嵛山林场办公室主任王琦赶忙跑回家,带上10个医学口罩和两瓶84消毒液马上就给刘大哥送过来。

作为林场的一名“老办公室主任”,今年50岁的王琦早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扶贫“领路人”。林场机关党支部共承担了两个村共29个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作为第一帮扶责任人的王琦自打与每个贫困户接触的第一时间起,便在政策允许和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为贫困户提供援助。

脱贫扶贫典型案例(扶贫攻坚先进典型)(6)

东殿后村村民老刘身患尿毒症,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是村里的低保户。家里种了点儿苹果、樱桃,平时由妻子打理,一年下来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王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呢?在他的积极协调申请下,去年年底老刘的妻子被安排参加了区里的生态公益岗位工作,增加了收入。去年11月份,他又积极协调区、镇两级民政部门反映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让刘大哥申请评残,并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残疾,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每月享受残疾人生活补助金80元。

“俺们像一家人一样,无话不说、无话不谈,每次过来家里,他不仅送上生活物品,还帮俺打扫院落卫生,围上围裙帮忙做饭,拉家常,看到俺家老刘头发长了马上带去理发店拾掇洗理一番,俺打心眼儿里感动!”在刘大哥一家人看来,这位热心的党员干部早已成了“自家人”。

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王琦还带动林场机关党支部同事一起加入扶贫工作。于是人们时常见到一群身着迷彩、臂带红袖章的人们手提着大米、面粉、花生油之类的生活用品走门串户,在走街串巷拉家常、节日慰问送温暖的嘘寒问暖中,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亲情的纽带。面对前来帮扶的责任人,被帮扶的老人们经常逢人便夸赞说:“这真是俺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不是儿女,胜似儿女啊!”(YMG全媒体记者 信召红 通讯员 冯帆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