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瑾华

从中原到江南,从北宋到南宋。十年,“春风悦读”在节节生长,而河南人李佩甫,也像植物一样,节节生长。

3月,我们去了趟郑州,拜访了这位首届白银图书奖(虚构类)大奖的得主。

李佩甫见到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笑称,十年前我去杭州的时候,还是满头黑发啊,现在头发都白了。

时光匆匆,十年,一个作家,从花甲之年,即将迈进“古稀之年”。

李佩甫最好的作品(春风十年李佩甫)(1)

李佩甫近照

李佩甫,生于1953年10月,河南许昌人。曾任《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等职。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金屋》等长篇小说。2015年凭作品《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他,也是“春风悦读榜”第一届的白银图书奖(虚构类)大奖得主(当时还未最终定名“春风”)获奖作品,正是其代表作,后来获得茅奖的长篇小说《生命册》。

十年前的冬天,李佩甫在郑州欣喜地接到钱报记者的电话,告知他获得白银奖大奖,于是他第一次来到了杭州。

说起那一次来杭州,他记忆深刻——

“我当年是第一次去杭州,我最早的时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过苏州,去过南京,但杭州一直没去过,其实我很想去了解杭州的,因为杭州跟河南开封有很大关系。河南这个地方,宋以前是辉煌时期,宋以后就没落了。我常年写中原文化的东西,有了这个机会,我就去了,我看了西湖,看了杭州,吃了杭州的美食,留下了很好很美的印象,对你们全民阅读这个奖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奖。

于是,越来越多的江南人,通过钱江晚报,通过悦读盛典的传播,了解到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相貌堂堂的河南作家。

李佩甫最好的作品(春风十年李佩甫)(2)

首届春风悦读榜,李佩甫获得白银图书奖

“作为我个人,是阅读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最早开始文学生活,是从阅读开始的,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后,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写作。最早我是写我熟悉的家乡这一小片地方开始的,后来,随着时间,随着生活面的展开,逐渐扩展到整个平原。我就发现了中华文明5000年,那么什么叫文明呢?我认为文明是用文字开始的,人类用文字的形式,把前人的血泪、经历、智慧用文字固定下来,传达给后人,这才叫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称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只有中原。因为甲骨文发掘于河南安阳,所以中原是文明的发祥之地。我对中原这块土地是由小到大地慢慢去了解,后来接触面越来越宽,这也是我写作的精神脉落。

“我过去常年喜欢去各个县走走,跑了十多个县之后,我就喜欢看各种县志。历史上,中原是一块灾难深重的土地。看解放前的县志,有些字是经常出现的,比如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大饥。再出现的字,就比较扎眼了:人相食。中原这块地方,历史上是块最好的土地,一马平川,中国有四条大河,三条流经河南,黄河、淮河、济水,济水后来被黄河吃掉了。河南四季分明,平均温度16.8度,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所以也是个插跟棍子都能发芽的地方,所以宋代之前,这里是非常好的。宋代以后,因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逐年下滑,河南基本上没落了。我一直在研究这样一块非常好的地方,为什么后来落后了, 中原人,也只有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中原人真正才吃饱饭。我就想研究,我们这里中原的人,生命状态是怎么样的,我就是不断地研究我们这块土地,为什么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这是我研究的方向。

这块平原,慢慢地不再是李佩甫眼中的具象的平原,而变成他心中的平原,但它又是有方向的,有根基的,他就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断深耕这块中原大地,他写人与土地的关系,把人当植物来写。

“我这个人写作,写《生命册》的时候,因为第一句话没找到,写了七八万字都废掉了。我需要寻求语言的方向,文字的情绪。于是我重新到我家乡,找了个村子住了三个月,带一些方便面吃一吃,重新去熟悉那一片太平地域,重新熟悉一寸寸土地,后来忽然有一天,我找到了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我是一粒种子’,我终于找到了这一个长篇语言的行进方向,终于可以往下写了。”

李佩甫最好的作品(春风十年李佩甫)(3)

“每一次开笔,对我都是困难的。”这位一直在写个不停的河南作家如是说。

但自《生命册》登上茅盾文学奖之巅后,李佩甫并未停下来,依然笔耕不辍。如今,卸下了河南省作协主席的各种工作,接近“古稀之年”的李佩甫住在郑州郊外,离开了都市的车马喧闹,迎来送往,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中原这一块“沃土”,也是文学的“沃土”,他有太多的东西想挖掘,想表达。

这几年,他又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其中颇有影响力的两部长篇小说,《平原客》是一部以中原为背景的反腐小说,书中的人物,也有河南官场人物的原型,在这部小说中,他深刻地挖掘了人性的复杂。

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河洛图》已经再版多次,是一部以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当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问起这部小说有没有原型时,李佩甫一语道破天机,“我这部小说,原型就是现在成为旅游景点的河南康百万庄园,写的就是这个家族的发家史。”

《河洛图》以河南巩义康百万家族为蓝本,书写以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为中心的几代人,由“耕读世家”走向“中原财神”的创业史。李佩甫说,明清时期在中国民间社会形成的三大财神,巩义康百万是其中最被现有历史遗存坐实的一个,康家庄园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康百万家族是豫商的集大成者,康家的经营理念以及治家方略,现在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以后如果你想去河南,可以去那个传奇的,巨大的康百万庄园打卡,不妨带上这部《河洛图》,边走边读。读历史,读地域文化,也读一个个鲜活的人。

走过十年,即便早已“功成名就”,写,依然是李佩甫的生命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

李佩甫最好的作品(春风十年李佩甫)(4)

李佩甫在河南省文学馆,与自己年轻时的相片合影。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