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智慧(我国历史上第一篇)(1)

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是出自东汉大书法家崔瑗之手。

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崔瑗 18岁时,游学京师。从侍中贾逵深造,遂精通天文、历数等。后因其兄崔章被州人无辜杀害。他怒不可遏,手刃仇人,为其兄报仇。然后隐姓埋名出逃他乡。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他年已40岁,遇朝廷大赦,始归家。

崔瑗在总结自己坎坷经历的基础上,写了一段自戒之词,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一词,乃始于此。其铭文如下: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瑗对于世情练达之事和出处穷通之理,可以说悟得比较透彻。作者意在自诫,他直面人之常情,作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不彰人丑,不扬己美;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誉不足喜,毁不足悲;名副其实,守愚藏拙,持柔弱,戒刚强。

座右铭,是作者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做人的准则,二是做人的方式。

做人的准则,一言以蔽之:“唯仁为纪纲”,这也是本座右铭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崔瑗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孔子说“仁”者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强调“内省不疚”,所以崔瑗说:“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这是“修己以敬”,说“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这是“内省不疚”。可见崔瑗的仁爱思想完全和孔子的“仁”一脉相承。

至于做人的方式,强调外柔内刚,以柔取胜,这一思想则是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的。老子强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崔瑗则直言“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认为柔弱是立身之本,取生之道。加上“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二句,以示警戒。很显然,崔瑗在先贤那里汲取了思想精华,为己所用:孔子的思想侧重于内,更多的强调内养,“暧暧内含光”是做人的准则;老子的思想侧重于外,更多的强调做人的方式,“柔弱”为立身之本。一内一外,一表一里,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而崔瑗的发明和贡献则在于,他把先贤们的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融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之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了。从崔瑗的实际经历看,他对荣辱誉毁,确已看破悟透,不仅以铭文诫之,更重视身体力行。这篇《座右铭》已是他砥砺品格、陶冶精神的一个象征。

它被萧统作为铭文典范二篇之一,收录《文选》,受到后人景仰,也是与崔瑗的这种人品有关。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医治“浮躁病”的一剂良药,我们需要来一个文化复兴!

作者个人微信号dayou2011 ,微信公众号 shufa-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