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分马乱的战国时期,有声名在外的战国四公子,也有名震诸侯的四大名将,不偏不倚,这四个人都出在战国末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秦国和赵国之中。今天要说到的这个名将,在史书中的笔墨比起攻城灭国的王翦还要少一半篇幅,这个人就是赵国末期的名将——李牧!

西汉击溃的匈奴去了哪里(曾是匈奴的克星)(1)

防守就要好好的防守,攻击就要打到你还不了手!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能独当秦军的人物。

李牧是赵国的边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雁门郡一带为赵国守卫国门,因为赵国世代居北方,经常受到匈奴人的骚扰,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曾经颁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训练赵国骑兵,使得赵国在武灵王在位的时候空前的强大,北方的林胡,东胡,楼烦在赵武灵王的打击下,几十年都不敢南下牧羊。

但是国门还是得守,李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李牧这个人行军打仗的方式和廉颇有几分相似,李牧在雁门郡担任地方长官,官吏可以自己设置,属地内所有的租税都送进李牧的幕府中,用作军队的军费,他每天杀牛犒赏士卒,教士兵骑射的功夫,同时,也非常小心的防备匈奴人。

西汉击溃的匈奴去了哪里(曾是匈奴的克星)(2)

但是李牧颁布了一条非常奇怪的命令,那就是一旦发现匈奴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进入营垒固守,不得主动出击。这样坚持了好几年,虽然手下的人马物资什么的并没有什么损失,但是不仅仅是匈奴人,就连李牧手下的都觉得自己的主将可能是个胆小鬼。

在你成功之前,你可能会无数次的被人为的质疑和嘲笑淹没,但是李牧会告诉你,在你成功之前,你的尊严,你的名声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虽然外头的人,包括自己的手下,甚至赵王都觉得李牧真的是因为怯懦,但是李牧依然我行我素。赵王一生气,将其召回,换其他人代替他的工作。

此后的一年多里,匈奴每次来,赵军都与其交战,但是屡次失利,损失惨重不说,边境上的地都不能种了。

于是赵王赶忙又请回了跟王翦一样在家闹情绪的李牧,并且约定,赵王不再干涉李牧的行军布置。李牧回到工作岗位以后,还是按照老办法要求军队,匈奴人以为李牧怯懦,但是官兵们屡次受到赏赐,但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好好的跟匈奴打一仗。

于是李牧精挑细选好战马13000匹,士卒五万,善射的士兵十万,准备给匈奴人好好的上一节军事实战课。

他们将大批的牲畜放到山野里,引匈奴人来抢,并且故意装作失败,匈奴单于听说这种情况,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奇兵,左右两翼包抄,大胜匈奴人,杀敌十万人。一举收服东胡和林胡,给赵国边境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李牧死,赵国灭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的国力下降,到了赵悼襄王即位以后,弃廉颇不用,赵奢蔺相如已经去世,赵国可堪大用的将领只有李牧了,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攻破赵军后方,直奔邯郸而来,李牧临危受命,在仔细分析了战场情况以后,李牧认为秦军势大,不能硬拼。于是采取了筑垒壁固守的策略。桓齮见状,率军攻肥下,企图引诱赵军救援,然后在运动战中歼灭赵军,但是李牧并不为所动,他认为“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

秦军主力攻肥下,那我就率我的主力劫你大营。并在桓齮回救的路上设下伏兵。秦军果然大败,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真是个让人不安的名字,因为长平之战中,杀赵军45万的人屠白起封的也是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大将王翦亲率秦军攻秦,王翦一眼就看出了秦军之所以一直在战场上吃亏,就是因为有这个李牧在,于是再行反间计,重金收买郭开,向赵王进谗,说赵军统军的李牧和司马尚准备勾结秦军背叛赵国。这个郭开可真算得上是赵国的掘墓人,廉颇一直不能归国是因为他,李牧无辜被杀也是因为他。

西汉击溃的匈奴去了哪里(曾是匈奴的克星)(3)

昏庸无能的赵王迁不加考虑就委派宗室赵葱和齐将颜聚前往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在接到命令的时候,并不相信赵王会这么做,但是赵王暗中布下圈套捕获李牧而杀之。

三个月后,赵国便灭亡了!

苏洵曾经在他的名篇《过秦论》中这样写李牧: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我读历史读到廉颇被临阵换将,白起杜邮自杀,李牧无辜授首。时常感叹时也命也。古人常有天命一说,由此看来,天命是真的在秦不在赵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