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大院古民居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白石镇水源头村,距兴安县城30公里。水源头村因其遗存的古民居宏大而自成一格较为完整的院落,故又有“秦家大院”之称。现村中完整地保留明末清初民宅十四座。
秦家大院古民居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白石镇水源头村,距兴安县城30公里。水源头村因村前田峒有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河,汇入湘江主源白石河,故名“水源头”。
明朝洪武年间,山东一名被贬的秦姓官员携带家眷,千里跋涉迁居桂北地区,秦姓的一支见水源头三面环山,群山聚首朝拜拱卫,山形地势极佳,便搬迁到此,繁衍生息,形成秦姓村落,水源头村又有“秦家大院”之称。现村中完整地保留明末清初民宅十四座。
秦家大院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大院。布局上前有总大门,后有闸门统管,宅院居中者大门正向朝外,两侧宅院则大门朝里,大门、后门、旁门、侧门彼此照应;院与院排列紧凑,错落有序,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可防贼盗、兵匪,并集居住、学文习武、娱乐等为一堂,由此成为一个攻防兼备的庭院。
大院内的宅第多为檐牙高挑、雕梁画栋的两层青砖瓦木房,三进三开间或两进三开间,中间是天井,分上、中、下堂屋或上下堂屋,堂屋左右为上下厢房。宅第墙体先用青石方墩垒基,至三四尺高处换用青砖砌至屋檐,厚实坚固,与总大门、闸门配合,形成有序的防御系统。
房内装饰极为讲究,明清时期在建筑上沿用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正厅的香火牌位全为上下两层,上祝天神祖宗,下供家堂土地,四周雕有各种花纹。堂屋板壁上方线刻禽兽草木花纹,木格窗户镶嵌着琉璃瓦烧制的窗花,有鲤鱼跳龙门、麒麟观花等图案,山头画着吉祥如意的花卉;正厅地面铺的是红黄色防潮的烧砖,天井用青石铺砌,并石刻花地漏,边庭廊柱下的圆形或方形石基以及排水石,一律凿刻龙凤花饰。
宅第的排水系统考虑周全,厅前阳沟用石板铺垫,排水沟均通向村前的防火水池。大院内走廊与外巷道采用青石板铺地,纵横交错,井井有条。
秦家大院处处充满古韵。村头一棵七枝树杈的银杏,已有八百多年的树龄,高耸入云。祖辈留下的石水缸、长条供桌、高脚茶几,雕刻着兵书、宝剑、雨伞的太师椅,雕龙画凤的花床立柜,安着铜环铜扣的箱笼,青布绣花枕头,宅墙上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字标语,秦家大院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风民情。
历史上,秦家大院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清代,出武状元一人,文科进士两人,中举十多人。秦家大院又有“进士村”的美誉。秦家大院门牌下高悬的红漆金字“武魁”和“文魁”匾便是印证。其中,“武魁”匾是秦家秦本洛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武状元后受到皇帝封赐的标志。
秦家大院几百年来曾历经三次火灾,一次是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一把火烧掉了一秦姓官员的家,一次是不明不白地烧掉了一座房,另一次是发生在五、六十年代,也烧毁了一座房,由于秦家大院的防火设施齐全,因而只是单座房屋受损。
除此而外,整个秦家大院基本保持完整。秦家大院属典型的明、清的建筑典范,又有较大规模的明清建筑群,因此特别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秦家大院的相对完整和古文化内涵丰厚,曾多次被电影、电视传媒选为外景、内景拍摄场地。央视播放过的《历史的选择》、《大围剿》、《万山剿匪记》都在秦家大院作为场景拍摄过。因此,秦家大院声名远播。
(记者:秦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