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一一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洓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延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溢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宇,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的显赫一生及其诗词风格)(1)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的显赫一生及其诗词风格)(2)

司马光一生侍奉过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位皇帝,可谓四朝元老,历仕四朝,政绩卓著。司马光自幼聪敏过人,其司马光砸缸故事,足以见证司马光从小就谋略过人,老诚持重,遇事不惊,非常有主见,有胆识,有担当。因此在其后来步入政界,为官做事刻苦认真,孜孜不倦,一生为了大宋江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他的光辉灿烂的一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的显赫一生及其诗词风格)(3)

司马光一生功绩非凡。除历仕四朝,政绩卓著之外,他在从政闲暇之余,也曾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留世,诗词留世共计 1257首。其诗词虽不如《资治通鉴》名威四海,但亦有独到之处光彩照人。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的显赫一生及其诗词风格)(4)

如:司马光的《清平乐》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乃北宋名臣,虽不以诗词见长而以史著称雄,但也不乏艳冶情切、生花妙笔,美艳词句,足见其笔力功夫深厚。这阙词的上阙直接切入作者独到的审美趣味。舞伎头发"松松"的天韵自然,妆衣"淡淡”的朴素适中,点染出一位素淡过人的形象。虽只言片语勾勒,但却将美人描摹得相当贴切可人。“青烟"“翠雾“一组意象的铺排,将起舞时青绿色舞衣流动的柔态一展无余。“轻盈"却表达舞姿优雅的心境,飘扬欲醉。“飞絮"“游丝"一组意向的铺排,刻画出舞伎起舞时的波曲韵律“无定"之美,也更多地体现了舞伎的神态。此两句甚称名句。不显山不露水,含蓄传神,比喻贴切,可谓独到匠心之作。与三国曹植对洛神出场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阙开场就用"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以无情",道出对恋情的理解。平淡之中却有饱对感情的真知灼见。即有感情复杂时的难通透,又有通透时却依旧复杂的一种心境。只有岁月经久,历尽风霜之人才能自然达到如此的心领神会。最后两句写筵席散尽酒初醒,相见以成别离。酒醒方知,什么是如痴如醉,什么是如梦如幻。最后全词归结到重回现实中的复杂心情,伤感、追忆、失落,尽在词意之中。通观全词作者以其简炼的语言文字,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内涵。自然得体,简洁。比喻、暗示、真切,富于哲理。名句迭出,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代文豪的文笔和功力!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的显赫一生及其诗词风格)(5)

司马光《七言绝句》更叫一绝,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的前两句写雨霁的景色,和煦春风,阳光映照南山大地,逐渐清晣明朗。后两句写景物是寄托情感,以物喻人。作者调动了我们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美丽的清明和暖的气氛。用“乍"“转""起"“倾"四字在全诗中贯通,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暮春转夏的雨后情景,再写雨霁天光明朗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占领读者的心。第三句的含义为,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我绝非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象葵花那样,永远向着太阳,意即对当朝皇帝忠贞不渝,诗人司马光托物言志,笔法老道娴熟委婉含蓄。最后一句画龙点晴,神韵跃然纸上,点明了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风吹雨打,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及理想。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永远孝忠于国家和人民。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内容(资治通鉴编撰者司马光的显赫一生及其诗词风格)(6)

上选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