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苹果官方警告』过后,微信今天终于全面上线了『Dark Mode』,也就是期待已久的深色模式。

用户在iOS系统中设置深色模式后,无需另外操作,微信即可自动适配,进一步优化用户使用体验,深夜使用微信更方便。

适配后也有『bug』

用户更新最新版微信后,打开 iPhone “设置”,通过“显示与亮度”,调整为“深色”,微信即可自动适配“深夜模式”;或调为“自动”,夜晚自动适配。打开“深色模式”后,微信首页、聊天页面、发现页面、公众号文章页面、视频号页面、搜一搜页面、微信支付页面等都将自动转为深色。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1)

如果需要关闭“深色模式”,用户只需打开 iPhone “设置”,通过“显示与亮度”,调整为“浅色”,即可关闭。目前,安卓版本也已灰度测试完毕,即将全量上线。

深色模式有几点优势:提高低视力和强光敏感者的可视性,以及让用户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更好地使用设备。还有一些影响就是,如果你的手机屏幕是Oled材质,深色模式也能让手机续航得到提升。

从这次微信更新的深色模式可以看出,腾讯的微信团队还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的优化和适配工作。比如在深色模式下,微信的界面的背景色也会随之调整,为了适应暗色背景,聊天气泡的色彩也进行了调整,使其在视觉上并不会显得突兀和刺眼。

再比如朋友圈分享的链接,可以看到微信专门做了『黑灰』色的适配,以区分二者的层级关系,便于浏览和阅读。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2)

但其实也有一些缺陷和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微信的小程序还并没有适配,用户如果在暗光环境下在微信和小程序之间切换,可能就会被突然『亮瞎眼』,体验并不友好。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微信公众号的适配问题。大多数公众号都会借助第三方的编辑器进行排版和编辑,但这些第三方编辑器中的很多原始素材都是基于浅色背景开发的。再说微信的深色模式下,这些图文排版的效果就会『露馅儿』。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3)

即便是在前两天因为排版效果大受好评的苹果官方的微信内容,在微信最新的深色模式下也不能避免在一些小细节方面穿帮。

这其实就是各大应用商和开发者没有迟迟适配深色模式的原因。

深色模式并不简单的是将自己的应用『黑化』,而是需要在新的暗色调背景下作出一系列的开发和适配,这背后需要付出的工作量并不小。

很多开发者都将「深色模式」和之前很多应用和软件都具备的「夜间模式」的概念相混淆。在进行深色模式的适配时,只将其功能开发简单的理解为『不刺眼』,而忽视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4)

例如知乎的iOS客户端很早就适配了iOS13的深色模式,但知乎在采用了深色背景的前提下,将字体、图片一律进行了暗化处理。这种黑色背景 灰色字体的设计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显示对比度的降低。日常使用时,普通灯光环境下字体看上去就非常吃力。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5)

而反观iPhone原生的APP,在这一点上都做的很好。能够保证在深色模式下,该显示的内容清晰,完整。即便是在强光环境下,也能够辨认。

在去年的 WWDC 大会上,苹果人机交互团队的设计师 Raymond Sepulveda 曾对 macOS 的深色模式使用场景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指出,只有阅读浏览或是内容创作型 App 才需要长期启用深色模式,比如文字或代码编辑。它们会借助黑底白字的高对比度特性来让用户视线保持集中,其它大部分软件对于深色模式的需求反而并不强烈。

并不是所有APP都适合

所以这其实就牵涉到第二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APP都适合深色模式。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6)

最典型的就是淘宝这类的电商APP,在它们的用户使用场景下,非常依赖于利用视觉元素完成对用户的信息传递和引导,但深色模式天然就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7)

淘宝适配深色模式的难度相当大,因为它有多个技术框架、数百个入淘业务,要兼容多种品牌体系、各式各样的商品和内容、全年纷繁复杂的大促会场等等。这就需要对应用内所有页面进行颜色语义化设置,设计与开发量将无比巨大,无异于把整个APP重新开发一遍。

其实对于『什么是好的深色模式』这个问题,Google 在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指导中做了回答:

有意思的是,对于电子设备来说,深色模式可能并不是什么新功能,而是某种回归。在 20 世纪 60-80 年代时,当时计算显示设备是阴极射线管(CRT),但却只能支持单色的显示。就像我们在黑客帝国中看到那样,黑底绿字是当时单色显示器的常态。

夜间开启深色模式(你可能把深色模式)(8)

直到后来mac和微软的图形界面被普及后,白色作为电子产品图形交互界面的底色就成为了常态。

从这个意义上看,深色模式也算是『致敬经典』了。当然在现阶段,它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这需要众多的终端厂商、应用开发者们一起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