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发布——咱婺城人的新闻晚餐

婺城官微,每天下午5:15与你相约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2)

独家报道,现在不读,再也读不到!

读它,

需要用上你8分钟时间。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3)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4)

在中国,艾青,是个如雷贯耳的人物,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今天,一位令人尊敬的老者——金华书法界的大咖俞迅老先生,给我捎来了他的一篇近作《敬您爱您,人民诗人》,文章用他依然敏捷的思维和流畅的文笔,深情为发布的读者讲述了他与艾青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披露了有关艾青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喟动容。俞迅曾与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一起题写了艾青的保姆大堰河的碑文。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5)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6)

俞迅(中)与小布(右)

作为忘年交,我与俞老相识17年,受其教益颇多,但深读此文,内心生满了无数火把。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这是诗的季节。今天,婺城发布特刊发此文,以此来一起纪念我们敬爱的诗人艾青。

爱您敬您 ,人民诗人

——走近艾青

俞迅

今天我与大家一起走近我们金华这块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艾青,而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艾青是1910年3月27日诞生,他对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7)

俞迅与艾青亲切交流

我与艾青是20多年前1992年他最后一次回金华时,曾有多次接触。艾青解放后一共回家乡四次。

第一次是1953年3月,艾青从北京回家乡农村采风,这是抗战后10多年第一次回金华,在家乡他写下了《藏枪记》和《双尖山》诗。

第二次是1973年9月,在周总理过问下,艾青处境得到改善。这次他趁到北京治眼病的机会与夫人高瑛南下回到故乡。26日到达金华,27日到畈田蒋,走亲访友,看望了大堰河的儿子,30日回金华市区,与夫人高瑛、小儿子艾丹游玩了双龙洞景区,10月1日就离开金华经杭州、上海回新疆了。

第三次回金华是1982年5月,这次是艾青应邀出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浙江分会与省文联联合举办的“艾青研究学术报告会”而来杭州的。会后于27日从杭州回到久别的故乡金华。在金期间,他回畈田蒋看望了父老乡亲,视察了母校——金华一中。并在金华地市宣传、文化界欢迎会上作了精辟的讲话。

1992年是艾青解放后第四次回到家乡,这次是金华市委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和艾青从事创作活动六十周年而举办的系列纪念活动而邀请艾青来的。但这时的艾青年事已高,82周岁,且坐轮椅过日子,又在千里之外北京。人们都担心他的身体,但是艾青怀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对这养育他成长的土地的无比眷恋,他终于下决心成行了。1992年5月19日下午2点40分,艾青一行到达金华。市、县党政领导、艾青小学师生和亲属二百多人到车站迎接。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8)

1992.5.19俞迅在金华火车站迎接艾青回乡

当艾青的轮椅从火车上抬下来时,我十分有幸地与艾老亲切握手,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面对面地看到他这双充满魅力而深沉的眼睛。我好像看到了1933年他在狱中写“大堰母——我的保姆”时,那双对敌人无比憎恨、对劳动人民无限热爱的眼睛,还看到了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11月17日他写的《我爱这土地》时,那双对日本侵略者无比愤怒、对祖国人民和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无限热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脍炙人口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的前总理温家宝对艾青的这句诗在公开场合曾经引用过5次。这首诗的原文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月20日晚7时,艾青出席在金华剧院举行的艾青作品文艺晚会。5月21日上午艾青出席在大会堂举行的艾青研究报告会,艾老即兴发表充满诗情、乡情、真情的讲话,感动了我们在场的所有观众,尤其他那豁达、谦逊的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心间。他对大家说,不要称我什么诗坛泰斗,不要把我举得太高,太高像轻气球一样,太高就要爆炸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只不过会写几首诗而已。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9)

俞迅与艾青前往拜谒大堰河墓

艾青这次回来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参加大堰河诗碑的揭碑仪式。这次重修后的大堰河墓(墓碑是艾老题写的)墓前面比原来开阔,并竖着一块二米高的诗碑,碑文正面刻有“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敬你,爱你,录艾青诗”。这是领导妥托我书写的。“俞迅书”三字我有意未落款。碑文背面刻有“大堰河的生平,姜东舒书。”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0)

艾青与夫人高瑛

21日下午艾老一行与市县领导及有关其他人员是一起来到畈田蒋村,在通往大堰河墓的田间小路上,我与一位公安同志有幸推着他的轮椅。那天艾老问过我为什么不落“俞迅书”,我说我与您这国际名人落在一起不相称,他笑着否定我这种说法。若干年后,傅村镇镇长到我家说高瑛同志叫我把落款补上,我仍然坚持不补为好,因为我对艾老看得很重。5月24日下午我到望江饭店去拜望了艾老。在交谈中,我提到他写的“藏枪记”我很早就拜读过了,我并谈到“藏枪记”里的杨大妈(即抗日英雄杨明经的母亲)。在1943年与我祖父一起被日本鬼子抓去坐过牢。当时日寇扫荡到杨家没有抓到杨明经就抓去他的母亲,到浦口没有抓到我父亲俞绍安就抓去我祖父。受过酷刑,后经党组织营救,通过“内线”里应外合,半夜劫狱出来。这时艾青他马上就知道他们村庄里1928年入党参加革命的蒋山同志与杨明经和我父亲都是老八大队的。所以他关切地问我蒋山同志晚年生什么病去世的等一些情况,我都一一作了回答。那天我把一张艾老与夫人高瑛合照放大一尺的相片,并在相片背面用毛笔写了我几句心里话送给艾老。内容是:“诗坛泰斗艾青惠存:诗人一生心中装的始终是人民,用诗的号角唤醒了人民,给人民带来了希望之光。人民非常热爱诗人,崇敬诗人,诗人虽不愿别人给他冠以泰斗之称,但诗人的诗,确确实实将予人类共存!俞迅书。”另一张小一点同样的相片,在相片背面艾老高兴地亲赐墨宝:“艾青一九九二年五月”给我留念我将永远珍藏。5月27日上午艾老与夫人高瑛一行离开金华坐火车回北京,晚辈也到车站相送这位我心中一直敬仰的伟大诗人。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1)

俞迅拜谒大堰河墓

相见时难别也难,万万想不到四年后也是5月,即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艾青走完了86年的人生历程,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为之呐喊、为之歌唱的世界。

艾青1924年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就读四年后,于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学习,1929年就赴法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1年“9.18事变”后,第二年他就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当年就因从事爱国活动而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在狱中写成“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艾青是海澄的谐音。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大堰河》诗集,这是艾青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录作者早年和在狱中写的诗作九首。集中抒写了他对黑暗社会的诅咒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中以作于1933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为最著称。这篇诗作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2)

“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个无名无姓的农妇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向黑暗的现实发出了愤怒的控诉。诗作通过叙事进行抒情,常用排比和对比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音调和谐,色彩鲜明,情味深长,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受到文坛重视。抗战爆发后,先后到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活动。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对爱国人士及进步文化人士加紧迫害,1941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安排下,他化装从重庆出发,一路上几次化险为夷,3月8日终于到达延安。在延安他多次受到毛主席的召见,约谈文艺问题,聆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任鲁迅艺术学院教员、“鲁艺”组织的华北文艺工作团团长等职。这时期创作达到高潮,先后写了《向太阳》、《火把》等长诗以及《他死在第二次》、《愿春天早点来》、《反法西斯》等诗集。《向太阳》是艾青的长诗,作于1938年春,发表于同年5月出版的《七月》第三卷第二期。作者为当时日益高涨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所鼓舞,在诗作中倾诉了追求光明的热望,决心告别过去悲伤苦痛的心情,去迎接抗日战争给予的战斗的光明和新生。他用太阳比喻中华民族在抗日的烽火中再生,颂扬它给人们带来了灿烂的明天的最可喜的音讯,反映了人民对于革命生活和光明前途的向往和追求。长诗在赞颂一些民主革命的领袖和理想的同时,更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导师列宁,赞美了《国际歌》,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在向一个新的高度飞跃。这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颂歌,曾在不少知识青年中引起强烈的反响。1945年3月艾青在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3)

抗战胜利后,艾青从延安到华北,担任过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欢呼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海由甲上》,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1955年到1958年,艾青卷入了政治风波,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1958年到1965年先后除写成长篇报告文学《苏长福的故事》、《年轻的城》等诗外,完成长篇小说《沙漠在退却》初稿。1966年后,一再遭到批判,生活极其艰苦,身体也遭受摧残,白内障病日益严重,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才得以改善。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4)

艾青签名

他从诗坛上消失了整整21年,直到“四人帮”垮台后才恢复了创作。1976年到1977年“四人帮”被粉碎后,艾青精神振奋,为重返诗坛作准备。当时原中宣部的一位领导同志去拜访艾青,对他当年被错误批判的事表示真诚的歉意,并说“搞错了”,艾青感慨地说:“三个字,一错就是二十一年,一个字七年,多沉重的代价啊,但都已经过去了,我也说了三个字‘俱往矣’!”艾青这种坦荡、豁达的胸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1978年到1984年迎来了艾青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潮。从1978年发表《归来》一诗起,到1984年发表《全世界都看到天安门》止,短短6年时间,诗人共写了180多首诗歌。1985年到1992年艾青获得众多的荣誉:1985年3月获法国文化最高勋章;1986年6月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人大常委,11月被推举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1987年12月任第三届诗歌奖评委会主任;1988年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91年《艾青全集》出版;“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5月,最后一次到故乡,参加了大堰河诗碑的揭碑仪式。1993年到1995年,身体每况愈下,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炭河千古情故事讲述(亲历故事鲜为人知)(15)

傅村镇畈田蒋村艾青故居

1996年5月5日艾青走完了86年艰难、曲折不寻常的人生历程,离开了他一生爱得深沉的人民和土地……艾青不仅是金华的,也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他与智利的聂鲁达、土耳其的克梅特被称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位诗人。他的诗之所以富有生命力,正在于他的思想是通向全人类的。他的灵魂,他的人品、诗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月映红 美编/施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