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对后人的影响(陶渊明曾对5个儿子戏谑与失望)(1)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陶渊明集笺注》(卷三)

从诗的内容来看,虽是责子但诗句却颇为温和。陶渊明先是感叹自己的老态龙钟,接着细数诸子的缺点,他责怪老大懒惰,老二不爱学习,老三、老四不识数,老小还只知道吃,这种带有夸张和诙谐的言辞,与其说是责骂,不如说是嗔怪。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对诸子的爱昵。

然而,陶渊明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他对诸子并不是放任不管的,从诸子的小名舒、宣、雍、端、通,这几个字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待儿子们的期许。然而,随着五子的成长,陶渊明“夙兴夜寐,愿尔成才”的愿望一一化为泡影。

陶渊明诗对后人的影响(陶渊明曾对5个儿子戏谑与失望)(2)

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对诸子的批评,实质上反映了他希望诸子能够知书识礼的愿望,这与他在《命子》中希望长子能够效仿先祖成为志士仁人的殷切希望是一脉相承的,他给诸子的命名,俨、俟、份、佚、佟,小名分别为舒、宣、雍、端、通,从中我们能看出陶渊明始终把人格修养作为孩子教育的关键,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面对诸子的不学无术时,他才会如此失望。

然而,即便如此陶渊明仍旧没有厉声责罚诸子,而是在“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感叹中释然了。

他将诸子的废学无为归为天运并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而是显示了其作为一个父亲对待儿子的豁达,这种豁达除了表现出了一个父亲的慈爱外,还与他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强而弗抑”密切相关。

陶渊明诗对后人的影响(陶渊明曾对5个儿子戏谑与失望)(3)

陶渊明虽然一心期望诸子知书识礼但面对诸子不好文墨的现实,他没有严词厉色甚至棍棒相加,也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一种用温和的、带有诙谐成分的语气教育儿子,这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待儿子的宽容,更是对待儿子的一种尊重。陶渊明在失望之中对诸子的挂怀与不忍苛责正体现了一个慈父对儿子们的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