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海蜇。

海蜇为什么能预知风暴来临前(秘境之眼人类之友)(1)

身如伞盖

海蜇是一种钵水母纲动物,它们是水母中极少能食用的品种。海蜇的身体呈铃形或倒置的伞形,向外凸出的一面称为上伞面,凹入的一面称为下伞面,下伞面的中央有一根下垂的管称垂唇,垂唇的游离端为海蜇的口,伞的边缘有一圈触手。海蜇体壁的胃循环腔也非常发达,由胃囊向伞缘伸出多条辐射管,这让它们拥有很高的捕食效率。

“一把伞”怎么移动?

海蜇很少能做主动位移运动,但它们仍能在水中自如垂直移动。这是因为海蜇的肌原纤维已与表皮细胞分离形成独立的一层肌纤维,通过这些肌纤维的规律收缩,就能带动伞面有节奏地收缩。伞缘收缩时,伞缘内的水被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海蜇向上运动,当伞缘肌肉舒张,伞又恢复了原形,水又重新进入伞缘内,海蜇的身体便会下沉。海蜇的水平移动则没有这么自由,多由水流推动。

海蜇是“肉食主义者”,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它们的胃囊中除了辐射管,还有很多胃丝,其中含有大量的刺细胞及腺细胞用于消化食物。海蜇没有专门的呼吸及排泄器官,它们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出、入口及胃腔的水流可以携带入新鲜的氧气,并带走代谢产物,它们排出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而是氨。

食用前先排毒

海蜇富含蛋白质、优质脂肪、核黄素、硫胺素以及碘、钙、铁、磷等营养元素,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海蜇有清热化痰,行瘀消积,软坚散结,补心益肺等功效,很适合脂肪肝患者以及气管炎、哮喘、胃溃疡患者食用。

新鲜的海蜇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不宜食用,需经过食用盐加白矾盐渍3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3次以后,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

采写:金亦炜

制图:郑玲玲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 刘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