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几乎贡献了世界上一半的物种数量,在这庞大的昆虫家族中,许多形态各异的昆虫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还有它们独特的捕猎技巧,以及强大的生存能力,仅是这些就足以让昆虫在多次灭绝的事件中幸存,成为地球上最庞大的物种。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

各种各样的昆虫

比起大多数脊椎动物来讲,昆虫虽然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强者,但放至更大的生态圈来看,捕食者就成了猎物,这是为什么?因为昆虫都太小了,它们很难超越自身,成长为更大的物种。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2)

假设这些昆虫可以长得更大,甚至超过它们在石炭纪时的祖先,以螳螂这样的肉食性昆虫为例,如果200公斤的螳螂和200公斤的老虎碰面打上一场,谁会更厉害一些?为什么昆虫无法成为大型生物?脊椎动物和昆虫的差异到底在哪里?昆虫有哪些弱点?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3)

本文接下来将会从昆虫的生理构造、进化演变,以及生物学构造这几个方面来叙述并解答这些问题。

出乎意料的结局

既然是让螳螂和老虎一决高下,那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制胜的秘密,如果生长至同体重会怎样?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4)

螳螂有着强劲有力的前肢

螳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那双强劲有力的前肢,特化后的前肢成为了捕食的武器,每段关节相比其他肢体有更长的比例,并且前肢表面布满了许多几丁质尖刺

据科学家记录,螳螂出招捕猎的速度能够达到0.04秒,比眨眼的时间还要快。一旦猎物被捕获,螳螂的前肢会紧紧地把猎物钳制住,尖刺使得猎物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只有等待螳螂的直接啃食,过程异常痛苦。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5)

捕食的螳螂

由于螳螂没有上下颚结构,嘴部由多个附肢组成,每个附肢独立运作,用来撕咬猎物。因此,螳螂也不存在有所谓的咬合力,过程更接近撕扯。尽管只是简单的撕扯,也不妨碍螳螂把其他昆虫的复合几丁质外骨骼给破坏掉。

最坚硬的外骨骼昆虫是“铁锭甲虫”,其自身能够承受15千克左右的压力,以此类比,我们姑且把螳螂的撕咬能力提升到合金材料的强度上面。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6)

万兽之王:老虎

让我们再来看看老虎,老虎攻击迅猛,力求一击毙命攻击速度也能达到零点几秒,但速度和螳螂比起来还是稍慢一些。与其他猫科动物一样,老虎主要会攻击猎物的头颅和气管,数厘米长的牙齿配合强大的咬合力能够轻松咬碎猎物的头骨。

以体型最大的东北虎为例,成年东北虎体重最大能够达到350公斤,咬合力490公斤左右。这得益于它们的面部结构设计,老虎的颞颥孔比多数动物都要大,颞肌可以穿过颞颥孔,能够生长出更多的肌肉,这使得它们的咬肌十分健壮。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7)

老虎构造

当我们把两者的体型放大至在同等大小,也就是200公斤的比例,这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老虎并没有因为体型减小变得失去攻击性,反而有着更为灵活强健的身躯,咬合力也并没有损失太多。反倒是螳螂因为身躯变得太过庞大,整体行动变得异常缓慢,身子也开始摇摇晃晃,捕食机器成为了移动活靶。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8)

螳螂在被放大之后为什么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反而还变弱了,这是为什么?

变大等于变弱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螳螂变得行动迟缓这一问题吧,归根结底这要说到昆虫的神经结构。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9)

螳螂结构

昆虫的神经结构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昆虫没有髓鞘。这是一种富含脂质的物质,围绕着神经细胞轴突生长,以使它们绝缘,并增加电脉冲沿轴突传递的速度。这种生长并不是完全覆盖神经通路的,而是一节一节的生长覆盖。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0)

可爱的螳螂

这些组织结构遍布在脊椎动物的各个神经节点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轴突将电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体传递到另一个神经细胞体时,髓鞘中的髓磷脂会降低生物电容的轴突膜。在分子水平上,节间增加了细胞外和细胞内离子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电荷的积累。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1)

髓鞘

髓鞘的不连续性结构导致生物电信号能以跳跃式传导,具体表现为由一个节点跳跃至另一个节点,直到信号到达轴突终端。这些节点非常短,只有1微米长,高效的传递机制使得脊椎动物的反应非常迅速。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2)

昆虫大脑

而昆虫的神经结构并没有进化出这样的传递方式,而是非常原始的直接传递,无髓神经元的电信号传递需要完全经过整个神经通路。如果昆虫体型小,这对它们来讲是好事,然而一旦体型异常庞大,神经通路便会跟着身子一起增长。路径变长,还没有快速的传递方式,昆虫自然而然就变得慢吞吞了。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3)

移动缓慢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超大号昆虫为什么在摇晃着身子。

数学定律决定出的差异

对于身形比例这个问题,就必须提到平方-立方定律。简单地来看,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该定律表明,随着物体形状尺寸的增长,其体积的增长速度将会超过表面积。具体增长为,体积三次幂增加,表面积二次幂增加。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4)

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去计算该公式的具体结果,只需要知道这条定律几乎适用于所有地方,即便是生物生长也不例外。如果生物被等距放大,也就是像文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么它们的肌肉力量会被严重降低。

因为肌肉的横截面在该定律下会增加一定比例的平方,质量则会增加一定比例的立方。这就导致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会严重下降。螳螂作为昆虫,其呼吸系统并不像哺乳动物或者鸟类,昆虫的呼吸方式是通过气孔交换完成的。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5)

昆虫的换气运动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它们的呼吸系统是通过肺部空气循环提升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体内循环的交互;鸟类的肺部是完整的空气循环通路,可以最大化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血氧平衡决定了我们的行动能力。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6)

鸟的结构

昆虫的血氧平衡必须经由身体周围的气孔吸入空气,然后氧气再由血液吸收,最后再运送至全身各处。这看起来和人类的呼吸循环很相似,但别忘了我们的肺部充满大量肺泡,这会极大地增加吸氧器官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氧气吸入量。同时人类还有帮助呼吸的横膈肌,光是呼吸本身就比昆虫更高效。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7)

呼吸系统

还是那句话,昆虫要是小一点还没什么问题,这种传递很快就完成了。但一旦昆虫体型太大,那么它们每一次呼吸就要等待一小会儿才能完成血氧循环,一旦活动起来,氧气还没来得及传递,可能就因氧气不足而倒下。

所以这时的昆虫根本动不起来,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出现缺氧,因此也会出现行动不便,看起来摇摇晃晃。另外,昆虫的几丁质外骨骼在它们变态发育之后几乎就不会增长了,由平方-立方定律带来的问题还有异速生长比例缩放的问题。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8)

大象的各部位的骨骼

简而言之就是,动物想要长得更大,相应的肌肉骨骼强度也必须有提升,例如大象拥有更粗壮的骨骼,因为它们必须按照比例来乘载更高的重量。但这个也是有极限的,超过本身的骨骼肌肉强度,庞大的身躯会直接压垮它们。

老虎和螳螂的200公斤对决赛刚一开始,螳螂可能就自己倒下了;又或者是老虎在反复多次的进攻中,破坏了螳螂的外骨骼,然后螳螂又倒下了。以螳螂这时的反应能力和运动能力根本不是老虎的对手。

三只螳螂大战一只虎头蜂(和200公斤的老虎打一场)(19)

所以说,昆虫变成今天这样,完全是生物演化的最佳结果。强行给它们增长不会让它们变得更强,只会更弱。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站在生物链上层的是脊椎动物,而不是无脊椎动物,更不用说像人类这样还有智力的高等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