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璠(笔名金易)和沈义羚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的夫妻,194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他们与一位侍候过慈禧的宫女有过交往,后来逐渐成为朋友。晚上,他们经常揣上两包高碎(茶叶末)和一兜半空(瘪花生),到老人家里听她讲些宫廷旧事,颇有“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的意味。老宫女去世后,夫妻俩凭记忆将老人的回忆写了出来,后辑成一书,名为《宫女谈往录》,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

慈禧是怎样进宫的(慈禧是如何过年的)(1)

《宫女谈往录》书影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知名作家章诒和读后爱不释手,专门撰文评论说:“它为我们呈现的不过是封建宫廷生活的一角,仅此一角,就足以让我们震惊和思考。《谈往录》所具有的真实、透析和细微,我们现在的史学家、政论家未必能及。作者运用散文笔法,语言流畅自如。平静的叙事,如云如絮,有着冲淡幽深的气氛。”这本书分为宫女生活、慈禧起居、清宫习俗和宫闱琐记等几个部分,其中在慈禧起居一节里,老宫女回忆了慈禧太后过年时的种种礼仪和规矩,娓娓道来,让人难以忘怀。

天字第一号的筵席

一年到头,清宫里最重要的一顿饭就是大年初一慈禧太后的晚膳了,所以被宫女太监们称作“天字第一号的筵席”。

晚膳一般摆在宁寿宫或者体和殿,要同时摆上三桌一模一样的饭菜,天一桌,地一桌,老太后一桌。老天那桌摆在最东头,大地摆在最西边,人一桌摆在中间,表示老太后是唯一一个能够与天地并列的人物。

慈禧是怎样进宫的(慈禧是如何过年的)(2)

这场晚餐的总指挥是李莲英,他站在宫殿的门口,指挥太监们向三个桌子上摆菜,得意洋洋,出尽了风头。从做菜的御膳房到吃饭的宫殿,中间有500名太监传菜,太监之间每五步就放一灯笼,远远看去,传菜的队伍就像一条火龙,蔚为壮观。据老宫女介绍,这500个太监可不一般,“都是精选出来的,年老的不要,年小的不要,一过了腊八就开始训练,不许出一点差错。据说每天练习的时候,用白布托着粗碗,有时用砖代,练一次要用两疋白布。宫里办事只求排场,丝毫不在钱力物力上打算盘”。

随着司膳太监的一声“膳齐”,慈禧太后由皇帝和皇后陪同从里屋走出。慈禧先向东边一桌合手致意,再向西边一桌致意,然后才落座,态度虔诚而认真。侍候老太后进膳的四名老太监皆公服顶戴,打扮得上下一新,鱼贯而入。他们先向太后垂首请安,门外500太监也随之高呼“老佛爷——万寿无疆!”声达户外,十分壮观。

在这里还须交代一句,这四个老太监不是普通的太监,都是侍候过老皇帝的,其中有道光皇帝的书童,有咸丰帝的近侍,反正都是先朝遗物,平常不当差,只在大年初一这天侍候慈禧太后,以示正统相承。这四位老太监人称“四大金刚”,宫门外的500太监则叫“五百罗汉”,用《宫女谈往录》中的话说,这就叫“四金刚五百罗汉伺候西天太后老佛爷欢宴瑶池”。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亲自侍膳,一边一个,皇帝执壶,皇后把盏,慈禧太后则浅饮慢酌,尽情享受这天伦之乐。光绪与皇后关系不睦,夫妻俩平常难得说一句话,但过年这天却配合得天衣无缝,皇帝布一道菜,皇后念一道菜名,就像唱喜歌似的。桌上的菜分三大类:一是应景的吉祥菜,像寿比南山、吉祥如意之类的;二是贡品菜,如熊掌、鹿脯、龙虾、酒蟹等;三是是御膳房按照节日膳谱做的例菜。别看光绪皇帝平日不太爱言语,却很明白老太后的心思,一上来就布吉祥菜,左一个“万寿无疆”,右一个“吉祥如意”,哄得老太后喜笑颜开——看来,帝王家过年也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就是图个欢乐吉祥。

晚膳的最后一道饭极为隆重,李莲英和另外几名太监双膝下跪,把这道饭的捧盒顶在头上奉上,书中这样描述:“只看见李莲英的孔雀翎子在脑袋后边乱动。张福(太监)恭敬地捧过来,打开,亲自递给皇上,摆在老太后面前。这是一盘隔年的煮冻饺子,东北叫煮饽饽,是老祖宗在进关以前过年的传统食品。吃饭不忘祖先,这从大年初一的晚上起,就要牢牢记住的。”

酒足饭饱后,慈禧太后吩咐李莲英挑几样好菜赏给四位老太监,然后把这些年菜按品级分给大家品尝。宫门内外的太监们一齐谢赏,这场天字第一号的筵席至此才正式结束。

慈禧讲故事敲打光绪

晚膳结束后,慈禧起驾回储秀宫。关于这一段,老宫女讲得比较细致,王锡璠夫妇描绘得也是栩栩如生:“老太后戴上黑灰色的貂皮的观音兜,围上黄缎子貂皮的外氅,坐着软轿,脚下放着暖炉,前边是一串宫灯,分两路排开,后面的宫灯是两人一队,一串长龙。曲廊转角,又高高挑起大的吊灯来,人们都跷着脚尖走,屏着气,偶尔有一两声轿夫们轻轻的暗语,远远地看到储秀宫门外,有一簇人影在晃动,这是掌事儿的带领当差的侍女在恭候着老太后膳后回宫。宫灯是一片红,侍女们的衣裳是一片红,侍女们的险上是红扑扑的,就这样喜气洋洋地把老太后迎进储秀宫。”

宫女太监们早把宫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生上两大盆火红的炭火,摆上开得正浓的水仙和腊梅。慈禧进屋升炕,斜倚在软榻上,喝上一杯普洱茶,去去油腻,暖暖身子。这时,皇帝、皇后和宫里的小主(妃子)便过来请安了。

慈禧是怎样进宫的(慈禧是如何过年的)(3)

今日故宫

首先来的是珍妃和瑾妃姐妹俩,她们不能先进去,等隆裕皇后到了之后,才一同去见老太后。进门时,隆裕在前,两位妃子在后,跪下请安,她们的称呼也不一样,皇后叫“皇爸爸”,珍妃和瑾妃叫“老祖宗”,从称呼上可以看出她们地位的差别。光绪皇帝随后也到了,与隆裕皇后一样,他也是跪下请安,说“皇爸爸好”,慈禧微笑欠身答礼。隆裕皇后和两位妃子随后过来给光绪皇帝请安,光绪跪安向皇后还礼,对两个妃子则是点点头,说声“你们好”。这一通请安问好结束后,慈禧便让人给皇帝和皇后看座,两妃照例没有座位,老太后边喝茶边和皇帝说起了家常,《宫女谈往录》中这样记道:

老太后问:“皇上由哪里来的?”

皇帝回答说:“由养心殿。”那时皇帝是住在养心殿的。老太后也是明知故问。

“由养心殿来,经过螽斯门吗?”

“是,儿子为了早点给皇爸爸请安,抄近道来的,经过螽斯门。”

“知道螽斯门的来历吗?”

“是,儿子听师傅给讲过,不过儿子不努力,知道的不清楚,还要请皇爸爸指教。”

慈禧太后这样问当然不是向光绪普及历史知识,自有她的用意,她继续说道:

我也是听先皇帝(指咸丰)的口谕,教诲我这个螽斯门的典故。说螽斯门原来是明朝的旧名,老祖先进关以后,扫除旧宫殿名时,看到螽斯门,说这个名还好,留着它,让咱们子孙后代好繁盛。所以就留了下来。先皇帝还念了两句诗,我就记住什么“宜尔子孙”,说雄的大蚱蜢名冬斯,一振动着翅膀鸣叫起来,好多的雌蚱蜢就来了,每个都给它生下九十九个孩子。这是多么兴旺的家族啊!先皇帝就是盼望我们家族兴旺。

原来光绪与隆裕皇后一向不和,只喜欢乖巧的珍妃,慈禧对此极为不满。清宫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腊月三十晚上、正月初一、初二这三天,皇后有陪伴皇帝就寝的特权,过了这三天,才允许皇帝召幸别的妃子。但皇帝偏偏和皇后不和,两人又都是倔脾气,互不迁就,人前一副和睦样子,人后连话都不说。慈禧对此当然心知肚明,所以借这个故事敲打光绪。光绪听了也不敢反驳,,只能连连称是,又陪着慈禧说会儿话,才和皇后、小主一起离开储秀宫。

储秀宫里大联欢

皇帝、皇后和珍、瑾二妃走后,太监宫女们都随意多了,慈禧太后也非常高兴,和身边的宫女有说有笑。大家见状也都送了一口气,看样子今年能够平平安安过个太平年。闲扯了一会,慈禧吩咐大家:“你们玩抢红吧,但有一点,今天晚上谁也不要委屈谁,大伙高高兴兴地玩一晚上。”

储秀宫两个管事的太监听太后这么一说,顺风奉承道:“老祖宗就是偏心眼儿,专护着小不点儿,好像平常日子我俩都给她们多大委屈受似的。”宫女小娟子马上接茬说:“老祖宗说的就是公平,像我和春苓子拙嘴笨舌头的,受了委屈也说不出来呀!”小娟子专门为慈禧整理、保管衣裳鞋帽,平常伶牙俐齿八面玲珑,深得慈禧的喜爱;而春苓子是给太后端茶的,胖墩墩的非常憨厚。小娟子故意将自己和春苓子扯在一起,就是为了闹笑讨慈禧欢喜的,大家听了果然都笑成一团,连慈禧太后也忍不住笑了。

慈禧是怎样进宫的(慈禧是如何过年的)(4)

慈禧太后(中)与外国公使夫人们

慈禧让大家玩的这个“抢红”是一种骰子游戏,掷得红多者为胜,在明清小说里经常见到,《红楼梦》第63回中就有这么一句:“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可见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众所周知,清宫里规矩很严,一年到头不许赌博,今天慈禧太后破例发话,就是让大伙过个快活年。宫女们把方桌搭出来,铺上大红毡子,骰盔子放在桌子中央。慈禧太后让掌事太监把准备好的钱拿出来,这是专门留给宫女们玩的赏钱,早就挑选好了,用红绒绳扎着。大家都伸胳膊撸袖子,争前恐后地掷上一把,连大总管李莲英也加入进来,与宫女、太监们打闹,以博慈禧一笑。储秀宫两个管事的太监也趁机讨好慈禧说:“今天我们两个向老祖宗讨封,我俩给老祖宗作散财童子,一个看钱堆,一个看骰子点儿。”逗得慈禧哈哈直乐——这会儿,大清国说一不二的老太后变成一位慈眉善目的邻家老太太。

这就是老宫女眼里慈禧太后过年的情形,后来出宫后,这位“荣姑娘”(据说老宫女姓何,名叫“荣儿”)与王锡璠夫妇相交、相知,她所看的、听到的宫闱琐事又通过王锡璠、沈义羚手中的笔留给了我们。这些零散的故事,正如《四手联弹》中所说,正史不收,野史亦无所志,就像冬天飘摇的芦苇——但恰恰就是这些无足轻重的零星散碎,才是“活的史料,真的历史”。

或许,历史本来就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