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麦家享誉国际的成名大作,用温柔的坚硬说尽破译天才的人生海海!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同步转载于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文学的朋友加入,每周一篇精品书评。

一句话:

“容金珍,你听着……雨水是流动的,它让大地也流动起来……既然雨水有可能把你笔记本冲走,也可能将它冲回来……”——麦家《解密》

正文:

陈学冬解密片段(陈学冬饰演的惊天破译天才)(1)

在所有的中文小说里,我最熟悉的就是麦老师的代表作《解密》。

我熟悉它到了什么程度?

曾经有一段时期,只要随便有人念出一句小说原文来我都能说出它的上下文内容。

对于《解密》,我已经看过了它不下八遍,九遍?肯定超过了这个数字。那么是十四遍?十五遍?应该差不多。

时光已经远去,对于这本书的记忆也从最初的细节熟悉、技巧熟悉到现在的灵魂熟悉,人物熟悉。很多书里的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我仍旧还记得自己当年第一次读到它的那个不眠之夜。

一切的缘起都要从2012年的那个秋天开始。

2012年秋天,是我人生转折的一个大年。

那年秋天,我刚刚结束了一个在山西平遥的跟组宣传某院线电影的工作,去了北京一家电影预告片制作公司做总经理。公司虽小,但里里外外的事物都由我来打理。招聘、面试、培训员工、谈预告片、剪辑预告片、提交成品,这些工作每天都将我的生活填满。

一天,在新浪微博浏览时,我偶然间看到了一条作家麦家发的微博。他转发了一条新闻,新闻内容大概是:著名作家麦家杭州开办麦家理想谷书店,全国征集客居创作人。

我很激动,因为还有人在做这样的事。

更激动在于,终于可以把自己闭关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寄给名家看一看了。

2008年到2012年,我闭关在家三年又半闭关一年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是以中国北方的一个女人的家族故事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个女人的三种命运。那是我开始小说写作的第一部作品,字数五十多万字。完成后,曾投稿给几家出版社但都没有回音。心灰意冷的我只好在2011年重新回归电影行业,开始编剧、策划、宣传一些电影项目。我本来想着先踏实做电影几年,赚些钱再重新去写小说,但这条微博改变了原本的计划。

第二天,我就把那三部曲打印了出来又让快递拿走寄给麦家理想谷接收全国投稿的地址。

说了你不信,邮寄当天我还对母亲说,“如果他们全国只选一个人的话,那就是我了。”

可书稿寄去后几个月,都没有任何回音。幸好公司事物繁忙,我每天还在忙着谈业务,盯剪辑,提交成片。一直到2013年的夏天。

那天怎能忘记?我正坐在地铁中赶去开一个院线电影的宣传策划会。突然,手机响起,电话号码打头是0571(杭州区号)。

我很意外,但心里已经猜到了八九分。

等到电话接听,里面传来了一个成熟低哑的男声。

“你好,我是麦家。”

陈学冬解密片段(陈学冬饰演的惊天破译天才)(2)

之后的事就如同书友朋友们可能知道的那样。我在2014年4月去了麦家理想谷客居创作小说,就住在它书店的二层阁楼上。又在之后的那段岁月里,反复看了很多遍很多遍《解密》用以研究这部复杂又神秘的小说,它是如何写成的。

当时的我在写作上还有很多生涩地方,而《解密》这部小说作为麦老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我的写作教科书。

“要去看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那才能学到东西。”这是麦老师告诉我的。

《解密》这部小说,麦老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早于他后面被国人广为熟知的《风声》《暗算》等作品。麦老师共写了十一年,融入了他在一个青年作家阶段的极限内所能达到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述的最高水平。

在2016年的暑假,由华策出品的《解密》同名电视剧又在湖南卫视播出,我也同步接受了“十点读书”微信公号的邀请,赶去理想谷书店担任《解密》的共读工作,并在共读的最后一期写了一篇对《解密》的共读感受。

本来,我想在今天能够重新写一篇,但写了两个开头都觉得激情不够。重新打开2016年夏天的那篇文章时,我发现自己现在无论怎么写都无法写的比这篇更好。

所以下面原文附上,献给喜欢麦老师小说和喜欢《解密》的朋友。

陈学冬解密片段(陈学冬饰演的惊天破译天才)(3)

PS:麦老师新作,小说《人生海海》在四月也已经上市了。

感兴趣的书友朋友可以去“麦家陪你读书”公号内了解这部小说的情况。

对于好书的推荐,我向来是“非常直接”的,请大家不要见怪。

文学如大地,永远等着她从天堂掉落的孩子

——重读麦家《解密》有感

陈学冬解密片段(陈学冬饰演的惊天破译天才)(4)

今天早晨下楼的时候,我在楼梯拐角的一个房间里看到了晨光。我端着茶杯在门口愣了好一会儿,看着那束光之下的地毯和坐垫上泛着一层幽幽的白色。有点不真实,又恍如隔世。就是那种感觉。

南方一直在下雨。我这几天都关在房间里不敢出门,每天用五个小时来做《解密》的领读,只是为了让每晚十点的那一刻,打开音频听到它的你能和我的感受一样,和我手拿着纸质书,手指触摸上面的文字,每天读上那么二十多页,感受容金珍的内心世界时一样。

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你可以想象吗?

当你,正在开启一个人的心灵时?

陈学冬解密片段(陈学冬饰演的惊天破译天才)(5)

还记得第一次读《解密》的那个晚上。那是三年前,我一直读到凌晨,读到了严实所说的“凌晨三点,神气和鬼气都是最聚集的时刻”……容金珍的笔记本丢了,他疯了!天啊。我告诉你我捧着书页在哭。因为他的心丢了,他的秘密丢了,他的努力丢了,他的一生丢了。

我已经在书的文字中嗅出了他不会再找到笔记本,必将被摧毁的命运,所以在那写满两页的大排比出现之时,眼泪好像雨水根本止不住。

陈学冬解密片段(陈学冬饰演的惊天破译天才)(6)

这是一个人啊!他首先是一个人,麦家创造了这个人;然后,他是一个你看着他成长的孩子。你知道他的家族缘起,他奶奶是谁,爸爸是谁,养父是谁,知道在他出生之前的所有辉煌和惊险,也知道他出生之时,如同那个老洋人说的“必将自生自灭”的虫子一样的可怜命运。所以,你几乎是带着一种宿命般的,上帝也是母亲,撒旦也是父亲的眼光去看着这个开始叫大头虫的孩子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天才的,但又在书页翻动,尾页变薄的过程中眼睁睁的看着他真的,最终就那样被自己毁灭了。然后你心痛了。

这就是阅读。

翻开一本书,走进一个世界,从此被那个凭空而起又有血有肉的人牵动……

这,就是阅读。

《解密》是本好书,但绝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它的优点和缺点并存,简单和复杂并存。就好像本书的主人公容金珍一样,思维古怪,不随众人,自成体系,思维跳跃,但在破译密码时,硕大的脑袋里所闪耀出的光芒足以让众人瞩目。

我最初很担心领读内容的完整性。因为本书的素材浩瀚,人物众多,对数学和密码的专业领域涉及高于其他小说。无论从从广度和深度上,它的领读难度都非常大。但是后来,在逐步领读写作中,我强迫自己回到第一次捧起它的时刻,思路才逐渐清晰。

一个江南的盐商家族,古老、神秘,她的开始和结束都缘起于梦;家族故事的末端也是一个天才故事的开端;大头虫被带出铜镇的那一刻也是他走进密码世界的命运时分。还记得那个片段吗,梨树树下的大头虫,呀呀学语对着同样孤独又瞎眼的老洋人喊“大地”?还记得那个片段吗,容金珍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因为他要感谢师娘?一定还记得那里吧,他在容先生被批斗时神奇般出现救下了大姐?更要记得那里,是的,怎么能忘记呢?全书的最高潮,最激动人心又撕裂人心的那一处——笔记本丢了,天空下了大雨,容金珍在雨中听到了那个声音在说“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是啊,这不公平。

一个为了人民安全把个人拉长到极致与敌国厮杀的破译天才怎么能那么容易被摧毁呢?一个短命老爹的遗腹子,生命如同虫子一般低贱的孤儿为什么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补偿呢?

还有他阴谋毒辣的洋教授希伊斯,一生悔于认识金珍又幸于较量金珍,难道不同样受到了命运不公正的待遇吗?

但,它就那么发生了。

这就是这部小说。你这九天来一直在读的那个故事。

即强大又脆弱,是钢铁又是丝线,即不可想象又全在意料,即虚假到极致又真实到极致。

这就是这部小说。

麦家的《解密》。

可能你还不知道,或者你曾经有所耳闻,因为这本书出版已经有很多年了又在前年因为海外热销重新被国人重读。可能你早就知道了那些数据:写作十一年,十七次退稿,写成121万字,最终出版21万字……它的创作历程丝毫不亚于容金珍破译密码的过程。就如同本书中麦家后记中所写的那样:“这不是一次写作,而是我命运中的一次历险,一次登攀,一次宿命……它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本真本色的苦和乐,也是我不灭的记忆……”

这,就是写作。

是每一位真正的作家,在写作非凡的小说时都会抱有的一颗心;期盼写作中的撕裂和狂喜化成铅字被人去发现时的一种迫切;更是,在如今这个疗伤文学、快餐文学肆虐,人人轻浮躁动又惴惴不安,魔幻现实轮番上演的疯狂年代里少有的一种对文学虔诚。

作为一个也同样在投身小说创作的人,我乐意同大家一起分享感动我的好小说;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阅读岁月的我来说,文学曾在我生命中所扮演过的角色,对我生命和命运的拯救只有曾被文学感动过的人才会懂得。

所以,我们需要阅读。

所以,我们痴迷阅读。

所以,我们愿意捧起一本书,走进一个世界,在极其细微又极其宽广的天空中让自己飞上一会儿,然后,像个孩子一样,眼角带着泪水,稳稳地降落在大地母亲的胸怀里。外面风很大,但不要怕,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

最后,让我以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请给与我这个特权。

让我们把故事暂停在这一时刻,虽然我们无法改写原著但我们可以在这一刻给与那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幸福的定格:

……一切都在悄然隐退,继之而来的是流动的空气和夕阳燃烧天空的声音——他真的看见了无形的空气和空气流动的姿态,它们像火焰一样流动,似乎马上会溢出天外。流动的空气,夕阳燃烧的声音,这些东西如同黑暗一般,一点点扩张开来,把他包裹起来。就这样,豁然间,他感到自己身体仿佛被一种熟悉的电流接通,通体发亮,浑身轻飘,感觉是他躯体顿时也化作一股气,像火焰一样燃烧起来,流动起来,蒸发起来,向遥远的天外腾云驾雾起来……

碧珊

2016/6/20 杭州

下期预告:《沉默的羔羊》

这是一部二流小说,却被改编成了一流电影。

下期我们来解读它的故事之谜。

本文独家发布于今日头条,同步转载于微信公号:碧珊私读

欢迎喜欢文学的朋友加入,每周一篇精品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