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考古学家在印度北部的德哈尼普尔村(Dhanipur)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台巨大的石制破碎机或磨机,它是莫卧儿帝国时期建造的“糖厂”的一部分。

2000多年前印度记载的飞行机器(考古学家在印度北部发现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巨型机器)(1)

图片来源: iStock

《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对这一考古发现进行了报道。这一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中世纪晚期。

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考虑到石头的用途,当时完整的机器是十分巨大的。正如亚洲城市大学历史系教授曼文德勒·库马尔·旁德希尔(Manvendra Kumar Pundhir)所解释的那样,该文物原来是制糖厂的甘蔗破碎机的一个部件。

它的长度约为3.75米,直径为2.6米。旁德希尔教授说,在中世纪时期的印度,制糖机由两部分:研钵和捣槌组成。因此,该装置的巨大尺寸给考古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旁德希尔教授说:“古代印度人知道如何提取甘蔗汁来制糖。制造技术涉及多种技术设备的使用。”

考古学家认为,他们发现的机器是在莫卧儿帝国(1526-1858)时期建造的。当时,该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莫卧儿帝国建立前不久,糖厂就已经在印度出现。在德里,对使用研钵和捣槌磨甘蔗制糖的首个书面记载可追溯到公元1540年。

但是历史学家并不排除这样的机器可能出现得更早。此外,他们认为这种机器最早出现在现代印度的北部,也就是发现该文物的地区。

顺便提一嘴,印度历史上第一台机械化设备正是出现在莫卧儿帝国时期,这台机器使用了轧辊和齿轮轧机,相传这种机器早在17世纪就开始使用了。

阿布尔·法兹尔教授在他的书中描述了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各种机械设备,按照他的推算,当时白糖的价格是大米的三倍,而红糖的价格与大米的价格相当。此外,莫卧儿帝国内的食糖远低于同时代的西亚和欧洲。帝国境内的制糖业广泛分布在现代孟加拉、古吉拉特邦和旁遮普邦。

印度的先进制糖技术通过阿拉伯商人传播到了欧洲。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英文糖“sugar”这个词源于梵文“sharkara”,帕西人将这个词转换为schkar,阿拉伯人又将它转为sukkar,再由拜占庭人转为seachrum,传到法兰克人那儿就成了sucre,最后传到英国人手里,就转译成了现在的英文单词sugar了。

(2020年6月4日,作者:彼得堡的肥天鹅)

注释:

帕西人是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而从波斯移居印度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