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有个丞相叫白圭,不仅善于经商,还是个出色的水利学家。

白圭曾为魏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有一定的功绩。但是他的治水方法,主要是修筑堤坝,用以阻拦洪水冲入本国国境,至于邻国是否将因此泛滥成灾,他就不管了。

白圭对自己的治水工作相当满意,曾得意地对孟子说:“我很懂得治水,我的方法恐怕要胜过大禹哩!”

孟子冷笑一声,不客气地说:“算了吧!你那叫什么治水呀!你知道大禹是如何做的吗?”

原来,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白圭完全不同。在大禹之前,鲧(gǔn)治了九年水,仍然没有把水治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觉得鲧办事不力,就把他杀了,又改收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当时黄河中游有座龙门山,挡住了河水的去路,致使河水溢出河道,造成水灾。禹就领人开凿龙门山,开了一个大口子,让河水畅行无阻。就这样,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孟子回顾了这段历史后,对白圭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应自然,让洪水顺着河道自然流淌,最终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而你治水的方法却是以邻为壑,人为修建堤坝和河道,把洪水引到邻国去。洪水没有顺着河道自然流走,到了邻国还是会引发大洪水。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做的,你怎么能和大禹相提并论呢?”

白圭听了孟子的批评,不禁羞愧万分,再也不宣扬自己治水的功绩了。

“以邻为壑”原义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到邻国去(壑:深沟;深坑)。后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以邻为壑,其实质就是损人利己,可是白圭不仅不以为耻,反而洋洋自得,到处吹嘘他治水的本领,诚如孟子所说的是“仁人之所恶也”。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如商家之间的竞争,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你知道“以邻为壑”,别人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有了困难和问题,应该正确地面对,合理地解决,而不应该把问题和困难嫁祸给别人,这样对别人不好,同样对自己也不利。心中充满阳光,世界才更精彩!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以邻为壑)(1)

壹点号张继霞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