哕(wʌ)

这个字在普通话中读yuě,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仅有一例,可见此字不常用,此音不常读。在兴化话中,这个字应读成乌恶(入声)相拼,这个读音也很特别,我甚至无法找出一个同音字来。《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其一,拟声词,呕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如,哕的一声,吐了;其二,口语,动词,呕吐,如,刚吃完,都哕了出来。

兴化方言语音特点(兴化方言小孩子哕)(1)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黄帝内经素问》(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此书大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对“哕”的解释是:“中央生湿……在变动为哕。”这里的“哕”就是现在所说的打呃。明带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了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正字通》,此书曾是清代编撰《康熙字典》的重要依据,书中有一段话:“方所谓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这里的“哕”就是“干呕”的意思。再后来,“哕”也就有了呕吐之义了。《儒林外史》第六回有:“口里作呕心,哕出许多清痰来。”《西游记》第七十五回有:“你们快去烧些盐白汤,等我灌下肚去,把他哕出来。”

兴化方言语音特点(兴化方言小孩子哕)(2)

在兴化话中,“哕”与“呕”已经是同义词了:你可以说“干呕”,也可以说“干哕”;你可以说“呕得一塌糊涂”,也可以说“哕得一塌糊涂”;你可以说“小孩子呕奶”,也可以说“小孩子哕奶”。

二十多年前,我和友人在兴化城搜集“中原才子”宗臣的故事时,就想使用这个字,但终因不得其形而写成“呕”字。现在,我可以用这个字来讲述这个故事了。

明末嘉靖年间,宗臣因不满朝政的腐败遭到奸臣严嵩的嫉恨。严嵩知道宗臣酷爱司马相如的赋,就购得一本司马相如的赋集置于老鼠出没处,让老鼠交配的胶液滴在书上,又将这本书陈于宗臣必经之路的书摊上。宗臣见此书如见故友,当即买下。此后,宗臣便经常诵读书中文章,他在翻书时喜欢用手指沾上唾沫,便在不知不觉中把书页上的胶液咽进肚里。一段时间后,宗臣竟腹胀如鼓,常觉有东西往喉咙上窜,但又哕不出来。

宗臣因病辞官,回到兴化城。他筑室于如今小南门外沧浪河畔的百花洲,整日读书其中。一日,他信步来到郊外,一老农认出他来,邀他作客。老农杀了一只鸡招待宗臣,但鸡未上桌就被一只花猫吃掉大半。老农气极,一刀把花猫砍成两段。老农灵机一动,就用猫肉烧出一道菜来。宗臣不知是猫肉,竟也吃得有滋有味。回到百花洲,宗臣觉得肚子里如翻江倒海,一阵剧烈的疼痛后,他嘴里竟哕出许多已死的小老鼠来。为宗臣治病的中医见状,知道他是中了坏人的阴招,把宗臣读的书拿来一看,便明白了究竟:宗臣把书页上的胶液咽进肚后,肚子里便生出一些幼鼠;他无意中吃了猫肉后,那些幼鼠自然被克而亡。

宗臣康复后,赴京任职。虽然他只活了36岁,但他却给后世留下了光彩的道德文章。

来源:人文泰州公众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