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将罪犯及眷属发往宁古塔、黑龙江披甲人为奴之例,当时朝廷流行一句话,叫作“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即将罪犯流放给别人作奴仆。这句话的意思虽然直白易懂,宁古塔与披甲人却鲜为人知。

宁古塔为清代边镇要塞,有满洲八旗军屯兵驻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

披甲人为奴流放宁古塔(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到底是什么意思)(1)

从名字听上去,宁古塔感觉是座塔,其实与塔无关。在康熙朝吴振臣《宁古塔记略》中解释了宁古塔名称来历:“相传昔年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宁古塔城位于吉林市东五百九十里(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约三十公里之宁安市),根据史料,宁古塔城比北京紫禁城稍大,有四座城门。城墙系土坯砌成,内外抹细泥,厚二尺,高六尺五寸。城中另有内城,周长二里许,有东西南三门,北面为将军衙署。内城无民户居住,皆系衙署官兵隶卒。

宣统二年(1910)更名宁安府。此后,宁古塔治所不复存在。

三百多年前的宁古塔一带山林茂密,江河密布,虎豹熊罴,百兽出没。但是,宁古塔偏远寒荒却遍地是宝,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喇草皆宁古塔特产。东珠、人参、貂皮、水獭、鹰鹞、兽皮、鱼类、山珍等在宁古塔一带最有名,当时该地惟不产稻米且无盐。

“披甲人”一词为清代特有,即披挂铠甲之意,指满洲八旗兵卒。披甲人不限于东三省,全国各处皆有满洲八旗军披甲人驻守。《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三》:“其所派兵丁,由八旗前锋护军披甲人内挑选年力强壮者。”《世宗宪皇帝圣训.卷十七》:“上谕户部,今年雨大屋漏墙欹者多,朕轸念披甲人等家贫不能修理,特加恩赐,务使人人得所。著动户部库银九万两赏给八旗,每旗一万两。上三旗内府佐领一万两,令得修理房屋。”

宁古塔驻守屯兵平时打猎承差,又称打牲兵丁。遇战事,则出征打仗为披甲人。宁古塔满洲披甲人不会汉语,朴实诚信讲义气。发配至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者皆为内地人,此项处罚即为流刑。内地人有逃跑者,宁古塔人一般不举告。若有被追回者,主人及周边土著一起作证该人系自行返回,以令官府不追究治罪。

披甲人为奴流放宁古塔(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到底是什么意思)(2)

该地路不拾遗,颇有古风。土著披甲人向店家赊买绸缎蟒服,店家拿出黒貂皮一张作为易货样品,口头约定来年照此规格偿还黑貂皮若干张。第二年,土著披甲人必照样儿还清。本主儿若有他事不能来,则亦托人送到。这些土著披甲人相距城里店家数百千里且素不相识,而无一爽约。店家及土著披甲人,诚信至哉。

土著披甲人出门儿不带盘缠,途中经过之处随意食宿。每户人家遇有客人投宿,无论识与不识,“马有青刍客有粟”,来人食宿及马匹草料全管,不取分文。民风淳朴,性情憨厚。

披甲人为奴流放宁古塔(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到底是什么意思)(3)

披甲人有追踪寻迹之本领。凡人畜经过草地,凭足迹能追寻数十里而无差错。该地猎户称“炮手”,老虎叫“老妈子”,熊曰“黑瞎子”。宁古塔披甲人四季皆出猎打围。有朝出暮归一日猎者,有两三天而归打小猎者,有秋天打野鸡围者,有冬季打大围者。凡打大围,披甲人排阵而行。成围时,无长官命令不得擅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