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1)

原标题《在旧京赴宴 :宴请之道的今与昔》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2)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最少不了的是请客吃饭。这宴请之道中,能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情伦理,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从刚认字开始,就学习上餐桌吃饭,要会赴宴,也要会请客;要学会怎么用筷子、怎么敬酒,知道哪些菜怎么吃。要早早地在餐桌上就被大人管住了,用严肃的礼仪镇着他,不是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就能早熟,早上得席面。一旦成年,就可代表家中正式地请客赴宴了。但凡社会中人,日常很多都是在请客赴宴——饭局中度过的。

又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礼记·曲礼》中有大量饮食礼仪习俗的记载,而今多少都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从其中“毋……”一段,可以看出古人吃饭时的禁忌,即吃饭不可以:

搓饭团,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喝汤洒漏,吃饭作声,咬骨头,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去,把骨头给狗,独霸着食物,簸扬着吃饭。吃黍蒸的饭不用筷,大口囫囵地喝汤,调和菜汤。当众剔牙,喝肉酱。

这些礼仪习俗,直接影响到了今天。

旧京饭局上的礼俗,有些地方是与现在不一样的,特别值得对比着说一说,以警醒我们一方面要秉承优良的传统,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当下的变通。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3)

请客有由头,安排随主家

士大夫阶层家里大多有名厨名菜,大聚餐时会向别人家借厨子。最讲礼仪的,是家中的儿媳妇亲自下厨做饭,那已经不仅是吃饭的讲究了。当然也可以在家里“叫盒子”——叫外卖。饭馆里做饭,后厨一个菜炒熟了,会用炒勺在锅里当当敲两下,以提醒伙计来上菜。但在家较为忌讳这一点,家里毕竟不是开饭馆的嘛。

但清末民国以来,即便家里有条件请客,也愿意去饭馆,因为饭馆里服务周到,远比家里自在。至于以何为由头,宴请哪些客人、在哪里吃饭、点哪些菜,都由做东的人决定的,不像现在拿菜单请各位点个爱吃的。这里面的观念,是我作为请客的一方,把我认为最好的东西来跟您分享。

请客一定要找个由头——我们是因为怎样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一起吃饭的,一定要赋予这顿饭一个风雅的内涵,不能纯粹为了打牙祭,那就成“吃货儿”了。(“吃货儿”这个词最初是有贬义的)除了婚丧嫁娶等必要的请客以外,若纯为了吃饭社交、加深走动,可以节气节日、乔迁之喜、孩子满月、大人升职、金榜题名、接风洗尘、欢送出游……

等好事为由头。袁枚《随园食单》说:“凡人请客,相约于三日之前。”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拉。”根据请客的由头,要提前一周甚至更早来定时间、下请帖,最迟不能短于三天。过去还要看皇历中是否有“忌出行”,要挑诸事皆宜的日子。讲究的人家会写请帖。一般是大红纸竖着写,基本分三行。右手起第一行是写时间、饭店名称和由头。第二行中间写对方主宾的名讳,而上方会带一个“光”“教”“谢”等敬祝的字,名讳下写请客主人的名号和谨订、鞠躬等字。请客方若是某某机构、某某商会,那就不写“鞠躬”。第三行写宴请饭店的地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说,旧京“有喜庆事,亦必主人或其子弟亲诣亲友家一一请之,非是则不敬”,即讲究的人家都亲自登门送请帖。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4)

正式的宴请首选古老的名店——“中华老字号”一类的来请客。大户人家请客都记账,在年关时才结算。高档的饭店叫饭庄,能承办几十桌的席面儿。一般多叫某某堂,起码能有好几进院子,比饭馆幽静,不受干扰,而饭菜也擅长用工夫、讲究火候、不怕回锅的炖菜、蒸菜、焖菜等。多是承办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团拜宴会等,更讲究仪式感。宴席要上四个凉菜,八个热菜,一个大件儿,一大碗汤。八个热菜中,有四个炒菜和四个蒸碗儿,蒸碗儿一般是米粉肉、蒸丸子之类,都汪着油;一个大件儿即主菜,一般是冰糖肘子或整鸡、整鸭。在南方,有无鱼不成席之说,要有条除鲤鱼以外的整鱼。

稍微低一点的叫某某楼,在北京以八大楼和同级别者为佳。八大楼有东兴楼、泰丰楼、致美楼、鸿兴楼、正阳楼、庆云楼、新丰楼、春华楼八家,尚存几家在营业。“楼”的味道并不比“堂”差,只是无法承办太大规模的席面儿。一般会借用饭店的名称来取个吉利:开买卖,一般去东兴楼,取东家兴旺之意;考试得中了,去泰丰楼,在南方一般去状元楼;有美事儿了,去致美楼;梨园行业收徒弟,一般去鸿宾楼,那是清真饭庄,回汉两族的人都能吃。农历初一或十五,或四月初八佛诞日,去庙里烧香许愿以后,会去功德林、全素斋等素菜餐厅,吃用豆制品做出的素肉,比肉都好吃,只是油太大,也不减肥。

彼时的饭馆都不会为了挣钱,而怂恿客人多要菜的。民国以来,西风东渐,胡朴安编著于1922年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向日政客衣服尚多韦布,今则一律花缎矣。”请客吃西餐也是一时风尚了。

请客自古没有AA制。AA制是伙计或穷学生想打牙祭了,凑在一起为了解馋才用的方法。另有一种请客形式是“罗汉请观音”,即众人一起请一位先生吃饭以表达敬意或感谢,这位先生自然是不用掏钱,费用由其他人AA制。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5)

讲究餐具,更讲究秩序

盘子、碗不能有断碴儿,北京话中有种调侃,管这叫“狗牙碗”。都说是死刑犯临上路,最后吃断头饭、喝断头酒时用的碗。家中餐具特意要保持没有损坏。过去在宫里,碗盘坏了都不能乱扔,要集中埋起来;饭馆要用“狗牙碗”,客人会拍桌子的。现在我们礼貌地去找服务员更换,一方面是尊重客人,一方面也防止断碴儿伤人。

餐具还不能乱用,以符合其的功能。吃饭要用瓷碗。小孩儿也要用瓷碗,不能怕把碗弄碎了而用不锈钢的、塑料的。摔碎了,道一声“岁岁平安”,没事。

盛水果用大果盘,盛鱼用椭圆的鱼盘。吃饭或面条用小碗,吃炸酱面讲究小碗干炸——用小碗盛从锅里直接挑出来的面(这叫锅儿挑),拌上干炸酱和面码吃。大海碗只用在吃汤的时候。米粉肉、扣肉等用盆上锅蒸而不带汤的菜,得用个盘子把菜扣下来。直接上盆用勺在盆里㧟?那不雅观,像掏粪。

既然是赴宴,见面后进屋,分宾主落座。在北京,席面儿上主位,指的是坐北朝南正当间。如果房屋不是正南正北,就用门来定。请最年高德劭的人坐主位,然后按照身份地位依次排列。彼此都差不多的话,往往要谦让一番:“您请”,“您请!”一旦坐下就别再挪窝儿了,否则也是不够礼貌。

自家吃饭时,有的人家要求食不言寝不语,是不闲聊的。而有闲聊的时候,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搭茬。宴请聚餐自然要聊天,往往会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甚至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大人没落座之前,小孩不能坐。若赶上菜上好了先摆着,等人来齐了一起吃。小孩若偷偷地伸手去捏,被大人发现,照着手背就“啪”的一声,打上了。一般要上了四个热菜才动筷子,很多地方尤为忌讳上三个菜动筷子,这也是断头饭。动筷子要先请主人,主人谦让一番,让在座最为年高德劭的人先动。

此种长幼尊卑的观念源自上古,先秦时是分餐制,每个人的座次,桌上的餐具、桌上的菜都不一样,有人给奏着编钟鼓瑟,专门有司礼官在喊:“举——”一起举杯;“饮——”喝一口;“放——”再放下。总之,礼制比吃饭更重要。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6)

不拼命劝酒,会亲自布菜

落座以后,还不能动筷子,要先举杯敬酒。

敬酒一般是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再回敬。主人要先干为敬,客人可以相对随意。有道是:“茶七饭八酒十分”。倒茶要七分满,盛饭要八分满,斟酒自然要满杯。北方大多喝白酒,南方随意,多喝米酒或黄酒。海量的多喝点,不擅饮的少喝点。酒过三巡——整体敬酒三次后,开始互相敬酒喝了。

山东、山西、河南等地,饮酒之风都比北京为盛,还有着博大精深的劝酒词,一套一套的,说得您不得不喝,没点酒量是不敢出来吃饭的。曾有某地旅游业搞“摔碗酒”,用粗瓷的酒盏,五块钱一碗,盛二两白酒,喝完能把碗摔了。这是出征时的敢死队或山大王准备劫法场,是死刑犯上路时才干的事,在旧京并不提倡。在旧京吃饭,喝酒多是爱喝多喝,不爱喝自便,放心,不会往死里灌您的。

然而,传统上的饭局,主人是要照顾主宾,是会亲自给人布菜的,也可以身边的人互相布菜:“来,您尝尝这个。”有时就没那么卫生,布菜这个习惯还是不提倡为好。

不讲光盘,节约有道

过去请客吃饭有个陋习,是不讲究“光盘”,但讲究“光碗”。居家请客、在外点菜,都要多一些,不能让客人吃得见了盘子底,好似客人没吃饱似的。而深懂此道的客人,也是要盘子里剩一点,才会有在外面吃饭“吃不饱”一说。而盛到碗里的一粒米也不能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但也有讲究节省的地方:再大的宅门打鸡蛋液,倒完以后,厨子都会下手在碗里刮一下;倒完香油也会用碗在油瓶嘴处刮一下,一滴也浪费,据说这样做会防止散财。更严格要求的,是吃饭要会啃骨头。小孩从小就被要求,哪怕腔骨、鸡肋、鸡脖子都要啃得一点肉也没有,每节都要拆开,连骨髓都要吸干净了。羊骨头吃完,给孩子能直接拿着欻拐去了,啃不干净就是败家。这也是有游牧民族风俗的遗存。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7)

会点会吃,方为行家

饮食务求奢华,但有时适当讲究一下,方为文化与生活情趣。

请客吃饭,虽然由做东者说了算,但还是要尊重客人的信仰、习惯、口味和忌口。比如云贵川湘等地不喜欢炒菜时放糖,咱就点咸味儿的北京菜来请他们。两广、福建等地习惯吃饭前用开水涮餐具,也可以在小范围内尝试。

点菜要看馆子擅长的风格和特色,东北馆子自然是炖鱼、炖肉,南方馆子才有大煮干丝和佛跳墙。同时还要岔开菜的口味儿和烹调法,以求多样的味道。有的菜并不是为了下饭的,而是为了耍手艺助兴的,多是些原材料并不新鲜,但技术要求高,家里做不了的菜。比如拔丝莲子、三不沾、油爆双脆、芙蓉鸡片、炸羊尾儿等。要通晓这道菜难做的地方在哪个节骨眼儿上,才能更品鉴出大师傅的手艺如何。

常来吃饭的人点菜都不看菜谱,指名要某某厨师做某菜,根据客人的口味去嘱咐后厨。讲究的人只吃“时令”的、应季节的菜,以求顺应天时。点水果、蔬菜都像赏花一样,精确到月甚至旬,过季几天味儿就不对了。过去也没有反季节的东西,秋天才吃螃蟹、立秋以后才吃涮羊肉或烤肉。

吃烤鸭,要夹一片烤鸭片盖荷叶饼上,抹上甜面酱,放上几根葱条、瓜条或萝卜条,用荷叶饼卷着吃,一般论吃了几卷,先卷皮后卷肉,不能卷散了;要么就干脆用烧饼夹着吃。吃扒肉条,会将肉条铺在米饭上,卷着一些米饭吃,叫书卷式。这类卷起来吃的菜,或瓤青椒、独面筋般带肉馅的菜,不要抖搂散了。即便是孩子,也被认为缺家教。用碗吃饭时,要一手拿筷子,另一只手托起碗来,或者扶着碗在桌子上吃,不能只用一只手。讲究的人一般只吃一碗饭,不论是否吃饱都不好意思再添加了。如果您给别人盛饭,不能说:“还有谁要饭吗?”得说:“谁盛饭?”赴宴尽量不要提前离席,离席也要打招呼。

筷子有门道,吃相最重要

筷子,在老北京话里叫箸子,用的还是举箸提笔的“箸”。筷子的标准是一尺二寸长,分头尾。从小要学会拿筷子,拿筷子拿在距筷子尾三分之一处,古人讲叫“致中和”,现在话讲叫黄金分割点,是最美观且最方便的。不能拿得离筷子头儿太远,据说女孩儿拿得远就嫁得远。撤掉一根就是毛笔,学会拿筷子就可以学执笔写字。筷子大体能分三种:天圆地方的筷子、纯圆出尖的筷子、不锈钢筷子。筷子是个消费品,一年一换。大漆筷子只要掉了皮儿就得换。

中国筷子的标准是天圆地方:头是圆的,筷子尾是方的。凡是用纯圆筷子、筷子头很尖的人多是渔民或疍家人,古代在身份上不允许他们用天圆地方的筷子。再有的山野之人用树杈当筷子——剥了皮的柳木枝。这两种都不是一尺二寸长,一定是短筷子。

韩国、日本用筷子也是学中国,但都是受渔民影响用短筷子,后来接受了外洋的影响用不锈钢筷子。

金银筷子、象牙筷子等都不是标准的筷子,也都不是纯金、纯银、纯象牙的,都是镶嵌在筷子的头和尾,这是最雅的。而长江、钱塘江以下的珠江流域,以广东、福建为首等地,桌子上摆筷子都是带托的,当地地域潮湿,有个托才干净。

用筷子不能在盘子里翻,不能只夹一道菜或只夹一种食材。两根筷子不能交叉,吃葱爆羊肉,羊肉吃了把葱都剩下,这不行。而且只能夹自己面前的菜,不能隔着盘子,甚至不能夹对面的菜。没有转盘桌子之前,吃一阵会来给菜盘换换位置。如果吃豆包或豆馅一类的,黏在筷子上,还不能舔筷子、嘬筷子,也不能拿着筷子比划指点,更不能竖着插在饭碗里,这是烧香上供时的样子;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盘,这都是乞丐的行为。由此延伸,瓶装或盒装的揭盖酸奶,内盖会凝结成一层很厚很浓的酸奶,但不能伸着舌头昂着头去舔酸奶盖,都会被家长说——多没样子啊!

因为有过特定的历史经历,中国人对饥饿最有感受,当代名作家,大都是写饥饿的高手,也对吃有最复杂的感情。很多挨过饿的人,纵使现在衣食无忧,但吃饭也像饿死鬼投胎,几乎没什么吃相,好像是饿怕了。赴宴吃饭要文雅、缓慢、细嚼慢咽、慢条斯理,不能狼吞虎咽,不能吧唧嘴,跟羊或骆驼似的。更不能嘴像漏勺,总往桌子、衣服上掉,哪怕是穿白衬衫吃西瓜,也不能衣服上有个点。除了啃骨头以外不许下手,但一定要把骨头啃干净,不能浪费。吃面条、喝汤都不许出声。某些粗犷的地方也有认为,吃面条就要呼噜呼噜地出声,不出声会认为您嫌主人家做得不香。

北京人吃饭的讲究有哪些(北京人的宴请之道)(8)

酒桌上若讲荤段子,不能有女性在(妓女、歌郎等除外)。看《红楼梦》二十八回中薛蟠行酒令唱黄色小曲儿,在座的唯一女性是锦香院的妓女,另有的是风月中人是“许多唱曲儿小厮并唱小旦的蒋玉菡”。因此过去也有吃饭男人坐一桌,女人坐一桌,小孩坐一桌等的习惯。

北京有一阵,请客吃饭叫“撮(或写作“搓”)一顿”。据说是结账点票子时,要一张一张地搓开,有了“搓票子”这个词,再有了撮一顿的说法。然而宴请绝非只为了撮一顿,那样自己个儿找一旮旯儿,大饼卷猪头肉使劲儿往脸上造,难道不更痛快吗?未来的餐桌会文明、更体面。不主张布菜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再酒池肉林以喝躺下为荣;不再奢侈浪费以实用为主,等等。

总之,我们不能只为了吃饱饭,而忽略了吃饭时的教养、礼仪、伦理和体面。期待我们的餐桌能变得更优雅、更文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