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的物质总会面临烟消云散的一刻,最终被人们给遗忘。可是有这么一种伟人,他可以给这些物质赋予精神意义,让这些物质以另一种形式流传百世,他们就是作家。作家的语言就好比一滴清泉,洗涤读者们的心灵。读者们陶醉在作家描绘的场景里不能自拔。

作者就是拥有一股力量让世人折服,读者们也可以在文学熏陶中提升自己。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就像一根蜡烛,点燃自己为人民指引前进的道路,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

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位文豪就是周立波,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文字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

作家周立波家乡巨变(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1)

周立波

妙笔生花,无人超越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于1908年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私塾教师家庭。由于从小在诗书海洋里畅游,他的思想先进,自由和真理是他的崇高信仰,为此他为自己改名立波,是英文自由的谐音。

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他拥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作品经常出现农村生活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斥着亲切的农村气息,因此获得“乡土作家”的称号,文采斐然的他还曾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之一。

当然称呼他为“乡土作家”并不是在贬低他,而是说周立波的文字处处能看见农村生活和人民的影子。他可以用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相对辞藻华丽的语言他认为叙述真实更加能打动人心。的确,他的作品受到许多人追捧与喜爱。

他很早就离开家乡来到上海读书,繁华的大都市人来人往,表面看起来十分热闹,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衬得人更加孤独无依。

作家周立波家乡巨变(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2)

周立波

每当这时,乡下淳朴与自然的生活更加令人向往。周立波怀念自己的家乡,小乡村里的一砖一土,一草一木还有乡土人情在他脑里挥之不去。正是这个原因,周立波愿意花费时间去创作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

在20岁的时候,周立波开启了文学创作之旅。这么多年,他体会到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他决定将自己的人生阅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他的作品都是自己所见所闻的真实写照,其中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周立波能成为文学界的一段佳话,这篇小说功不可没,而且他还依靠这本小说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学金。这个奖项是无数作家梦寐以求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个奖项是对作家的最高奖赏和肯定。由于小说太过于出色,还被选中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意气风发,投身革命

1935年,周立波加入了我党。入党之后,他成了作家协会的一名骨干。当我们的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每个人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都袒露出来。有人选择投奔战场,成为刚烈忠勇的猛士,有人放弃优越的生活,带着他的本领贡献祖国。

作家周立波家乡巨变(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3)

周立波

周立波也毫无例外,尽自己所能地去报效祖国。周立波选择文字,是因为文字有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给踌躇不前的人指引方向,给失意的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人们从文字中看到希望,展望未来。

周立波热爱祖国,这并不是口头语,他用实践去证明。如果让他停留在舒适安逸的生活圈,他是一百个不愿意的。于是他带着满腔热血去作战前线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需要他的时候,随叫随到。战事紧迫,枪眼无人,周立波身为记者,他需要将第一战线的情况进行汇报,不过他还是挤压出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往后都变成了周立波写作的素材。

战事随时可能爆发,休息时间是很短暂的,连身强体壮的战士都坚持不住打瞌睡,周立波却夜以继日地不停创作。点一把油灯,在桌前奋笔疾书,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作为战斗日记。

作家周立波家乡巨变(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4)

周立波

在鄂南樊湖,关于发行《解放》小报,他一人担下多责,无论是起草,写稿、编辑还是刻印,他都亲力亲为,最终《解放》小报顺利出版发行。恶劣的环境丝毫没有对他造成影响,也不曾见他发出一句怨言,他唯一做的就是紧紧跟随部队的脚步,将真理散发传播出去。

小报的内容和文章形式深受战士们的喜爱,而且它的出版速度快,这也是优势之一。最后小报成了战士们的盼头,得以空闲时看看小报,总会觉得自己心间又充满了力量,得以片刻放松。

可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不贪求荣华富贵,德才兼备的作家却不幸染病,在1979年9月25日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用一生去观察,文字极具表现力,以深刻的创作思想和真诚的笔调记录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推动着无数人进步。

在离开世界前的最后一刻,周立波仍然把祖国挂在嘴边。他叮嘱妻子,在他死后,一定要把他所有积蓄都捐给国家。妻子听完他说的话,不禁流下了眼泪。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的周立波值得我们去敬畏。

作家周立波家乡巨变(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5)

周立波

虽然周立波的积蓄数目不大,但是每一分钱都是他辛苦写作赚得的稿费或是文学获奖所得。他为人节俭,却慷慨地将全部身资捐献给了国家,妻子都不敢相信周立波就这样离开了她离开了大家,最后帮周立波完成最后的心愿。

精神力量,滋润我心

周立波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将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都转化成文字展现给大家,正因为他鞠躬于民间才能准确地把人民苦难反映出来。周立波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他的文字浅显易懂,描写细致,引人入胜,将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与文字完美融合。

这么多年走南闯北,周立波没有随风逐流,作为一名从人民中脱颖而出的作家,他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他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与人民群众交谈,替人民群众发声。周立波从不高傲,认为自己与人民群众没什么两样,无论读者评论好坏,他都洗耳恭听。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紧跟时代步伐,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就是他前进的方向,他勤于思考,苦心专研,将最真实的作品呈现给人民。

作家周立波家乡巨变(从战地记者到乡土作家)(6)

周立波

经过无数次的创作,周立波发现写农村像是他与生俱来的能力,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农村场景还有人之间的感情表现出来。这种写作不是一种压力,相对的是一种自由,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享受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信手拈来,并且他不停地学习外国优秀文学,灵活运用于写作。上知天文地理,下通人情世故,不抛弃旧物,学习新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周立波的文学风格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

周立波轻轻地来了也悄悄地走了。不过他将他最宝贵文字的运送给我们。对于浴血奋战的战士,枪炮是他们的武器,对于像周立波这样的作家,笔杆和墨水才是他们武器,他们将自己的感情汇入文字中,用自己的方式为国作战。让人们在暗云涌动的社会里看到自由的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