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北方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热天了。

这个时候最是金风送爽,瓜果飘香,正是一年最舒服,也是最丰饶的时候。

在这个月份,有个美好的节日如期而至。

七夕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1)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中国的“女儿节”。

在唐宋时期,这可是个隆重的节日呢!

七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节来源于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传说,所以近几年,有商家宣传说这是中国的情人节。

是不是呢?

我个人不同意。

为什么?

因为如果是情人节,那应该是两个情人共同参与的节日吧?

相比七夕节,我倒是感觉元宵节更有情人节的意味。

元宵节没有宵禁,大家都出来赏灯,这样小年青们就都有了见面的机会,于是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2)

但是七夕不一样。

七夕是专门属于女性,特别是女孩子的节日。

这是个公开的活动,就是女孩子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所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话说唐朝有个小神童,叫林杰,他写过一首《乞巧》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3)

这才是七夕节的正解。

这个活动,压根没有男孩子参加,也根本不允许男孩子参加。

所以,七夕节是中国的女儿节。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4)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又觉得它和爱情有关呢?

这要从中国的小农经济说起了。

中国古代奉行男耕女织的生活劳作方式,而牛郎织女恰恰是这种生活的代言人。

他们本分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却遭受各种压迫,最后甚至要被分隔两地,一年才见一次,这就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其实乞巧节,也是女孩们祈求爱情的日子。

不过,有时并不能如愿不是吗?

今天讲的这首诗,颇有些梦想幻灭的意味。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5)

先看第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

银烛,就是白色的蜡烛;

画屏,就是画着图案的屏风。

秋夜微凉,银烛轻晃,映着画屏上的画面愈显幽冷。

这句诗写的可真好啊。

本来银烛画屏是精致美好的富贵生活,但是“秋光”和“冷”,一下让场景变得幽暗寂寥起来。

这不免有些违和,似乎是说繁华背后的冷落凄凉。

这句诗,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6)

接下来,美人登场了,“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画面可真美呀。

恰似《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7)

这执轻罗小扇的美人,与那漫天的流萤,此情此景,谁能想到却在诉说着寂寞呢?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秋扇和流萤都太有象征意义了。

“秋扇见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最常见的意向。

讲个故事:

当年,汉成帝的班婕妤失宠后,曾经自比秋扇,作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从此之后,秋扇见捐,也就成了失宠美人的代名词。

那流萤又是怎么回事呢?

古人一直认为流萤是腐草所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但他们至少看到了一点:

流萤所出之处,皆是荒凉之地。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8)

这样一句“轻罗小扇扑流萤”,透露出美人深深的失意。

也许她的画堂,已经许久无人拜访。

她就像秋天的小扇一样,早已被人抛弃。

只有漫天流萤与她为伴。

扑着扑着,美人累了,坐了下来。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就是皇宫的台阶。

原来这美人竟是宫娥,也难怪银烛画屏这般富贵了。

初秋凉夜,冷的不只是天,还有美人的心。

坐看天上的织女牛郎星时,宫娥或许想起了自己还是小女孩时,在七夕月下许出的愿望,大概也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样美好的事情吧。

只是身处帝王家,帝王多薄幸。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9)

这句诗,可以说是美人在怨。

抬眼望牵牛织女星,倒觉得他们比自己还幸福一些。

虽然不是朝朝暮暮,但也是白首不离。

这句诗,也可以说是美人在盼。

盼君王临幸,白首不离。

不论美人是何情感,诗中都没说。

于是越看越有味道。

这是不是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盼望呢?

是不是对美好心愿无法实现的喟叹呢?

我们无从可知。

在宫里,即使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也不免落得“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

细细想来,牛郎织女何尝不幸福呢?

这大概就是

“平平淡淡才是真”

银烛清风冷画屏,银烛秋光冷画屏(10)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