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县属于赣西南吗(兴国州不是兴国县)(1)

兴国县属于赣西南吗(兴国州不是兴国县)(2)

兴国县属于赣西南吗(兴国州不是兴国县)(3)

 兴国州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江西宁州三百里,北渡江至黄州府蕲州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浦女}湖,兴之巨壑也。州东南境之水皆汇入焉,而统注于长河。

  富池湖州东六十里。《志》云:自州西之西碎石至三溪,汇上流诸水,经州治南。至此,众流益集潴而为湖,北注于江。《水经注》: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是也。今置河泊所司之。又于湖北置富池驿及富池镇巡司,为滨江往来之通道。○海口湖,在州东北六十里,州北诸山溪之水,汇流所成也,东注于大江。又源湖,在州西北七十里。武昌、大冶二县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入大江。今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州境诸湖得名者凡二十余,而最大者为富池、海口、源三湖。

  长乐堰州北五十里。唐贞元十三年筑。明洪武中重修。民赖其惠。○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关下。永乐间,知州樊继修筑,今亦名樊公堤。又州东北半里有恩波堤,州北二十里有良荐桥堤。

  古龙关州西北三里,旧为屯戍处。元末多事,尝驻兵于此。又黄颡口镇,在州北六十里,向置巡司戍守。

  大冶县州西北百五十里。东渡江至蕲州九十里。隋武昌县地,唐为永兴县地,置大冶青山场院。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大冶县,属鄂州。宋属兴国军。今县无城,编户二十九里。

  ○铁山县北四十里。有铁矿。唐宋时,于此置炉,烧炼金铁。又北二十里为白雉山,周五十里,有芙蓉峰、狮子岭、金鸡石诸胜。山南出铜矿。晋、宋已来,俱置铜场钱监,后废。今山口墩,或谓之铜灶,其遗迹也。《一统志》:县东有围炉山,出铁,旧有铁务,今废。又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

  西塞山县东北九十里,连武昌县界。孙策击黄祖,刘毅攻桓玄,皆破之于此山之右。又有回山,其西为飞云三洞,称奇胜。余详见武昌县。○果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环绕如城,一名屏风峡山,又名黄茅尖山。山势峻峭,今有黄茅寨,守此可避寇乱。又东方山,在县北三十里,山连武昌县界,以在武昌东,故名。又凤栖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周三十五里,亦接武昌县界。

  ○县前河在县南。西境诸水,皆汇流于此,潴为金湖,又东六十里入兴国州界,注于源湖。○磁湖,在县东四十里。湖滨有磁湖山,山之右为瑶山,旧有磁湖寨,为戍守处。又华家湖,在县东北四十里。其南为河泾凌家湾湖,皆汇诸山溪水,流入大江。又县东三十里有张家渥,源出县东北四十里之章山,流入江。自华家湖以下,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黄石港,淳江有黄石公矶。

  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亦名散花滩。又县东三十里有新生洲,以宋绍兴十九年,始有此洲也。

  ○西塞山寨在西塞山北,即道士γ也。《志》云:自县北二十里牛马隘山,连延为章山,自章山以至县东九十里道士γ,脉皆相接。唐曹王皋攻淮西,尝结寨于此,亦名土γ镇。向设道士γ巡司。又县东北四十里有铁山寨,又东九十里为李家港寨。○花油树堡,在县西南六十里猴儿山上,路出江西瑞昌县,为盗贼出没之冲。嘉靖中,立寨守此。隆庆四年,复增设官兵,以为防御。

  通山县州西百八十里。西至崇阳县八十里,东南至江西武宁县二百八十里。唐为永兴县之新丰乡。杨吴武义中,置羊山镇。周显德六年,南唐始置通山县。《宋志》:太平兴国二年,升羊头镇为县,属兴国军。绍兴四年,废为镇。明年,复为县。今县无城,编户六里。

  ○翠屏山县西南一里。苍翠如屏,上有石塔,东西二泉。旧有人居,环绕如城,一名石城。又石航山,在县东二里,绵亘数十里。县南二里为石梯山,北曰罗阜山,高峻出群山之表。○大城山,在县南六十里,高峻环结如城,有四石门,可阶而登。中平衍,广数十亩。又县东六十里,有沉水山,岩谷深邃,人迹罕至。

  九宫山县东南八十里。广八十里,高四十里。相传晋安王兄弟九人避难于此,造九宫而名。一云:山自下而上,高峰九层,故名。又云:山来自南岳长沙九江庐阜九十九峰之数,千岩万壑,崎岖盘折,奇胜非一。宋张道清住此,建钦天瑞庆宫于上。○白羊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兴国州长河之源出于此。

  新开岭县北七里。路出岭下,险峻殊绝。宣德间,凿其巅,为兴国必由之路。又朦胧岭,在县东南二十里,险峻迤逦,道出江西武宁县道。成化间,建朦胧堡于其上。

  石牛潭县东五里,有石涧六十里,下流入于长河。又有界河,在县东六十里,亦东北注于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