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生,常遇到各种病害的入侵,对玉米的危害很大,如2021年绣病大发生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对病害防治不容忽视。近年在黄淮玉米种植区,主要发生的病害有锈病、大小叶斑病、黑粉病和病毒病。对于病害的防治,我们历来倡导以“预防为主,药治为辅”,“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1)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2)

南方锈病

南方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茎杆和苞叶。侵染初期叶片两面有退绿小斑点,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即病菌的夏孢子堆,色为橘红。与普通锈病不同的是,夏孢子堆生于叶片正面,数量多,分布密集,很少生于叶片背面,有时叶片背面出现少量夏孢子堆,但又分布在叶脉附近。夏孢子堆圆形,卵圆形,比普通绣病夏孢子堆小,色泽较浅。发病后期,在夏孢子堆附近散生冬孢子堆,冬孢子堆深褐色至黑色。

孢子随风雨传播,在玉米生长季节可多次发生。多雨、高温(27度),高湿为发生的最佳气候条件

化学防治:在开始发病时,用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每亩30~60克(1500~2000倍),30%氟硅唑每亩12~15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每亩25~35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连喷2次,间隔期7~10天。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3)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4)

大、小斑病

大、小斑病:两种病混合发生,大斑病以春玉米为主,小斑病以夏玉米为主。

大斑病多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主要危害叶和苞叶,是最明显症状,在叶片上形成大斑,一般长5~10㎝,宽1.2~1.5㎝,斑大而少。斑点最早呈青褐色水渍状,边缘色较深,中部色泽较淡,以后病斑逐步扩大,病重时斑点相连,叶片提前枯死,潮湿时病斑产生出黑色霉层。

小斑病,在玉米各生育阶段都可发病。危害叶、叶鞘、苞叶。明显症状是圆形或长方形病斑,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以后中部颜色变淡,出现赤褐色轮纹。大、小斑病多在抽穗前后发病重。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5%百菌清800倍喷杀,连喷2次,间隔期10天。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5)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6)

黑粉病

黑粉病俗称“乌霉”,浸染幼嫩组织和器官,成熟期发病较盛。受害器官产生大小不等的肿瘤,病瘤初呈白色,有光泽,肉质多汁,后膨大变暗,由白色变为灰白色,破裂后散出黑粉。在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茎、穗部较大。

化学防治:用多菌灵或粉锈宁拌种,用种子量的0.4%。或在苗期及抽穗期喷1%的波尔多液。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7)

玉米防治病害最好的方法(玉米高产种植讲座第四讲)(8)

青枯病

青枯病主要发生在乳熟后期,遇连阴雨,气温高,湿度大的情况下,首先从根部受害,呈褐色,腐烂空心,从而引起地面以上2~3节松软,茎内变褐色夹带紫红色,第四节以上无明显症状。根茎害后,叶片水分失调,自下而上出现青枯,发病后1~2天全株凋萎,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下,籽粒干瘪疏松。

玉米苗期也可染病,除根腐烂致死外,地上部分不表现症状。

化学防治:初发期用500倍多菌灵水溶液灌根,也可用多菌灵水溶液喷雾。

防病主要的农业措施

1)选抗病品种

在玉米育种时,将抗病性作为育种的一个重要性状进行选育。所以每个通过审定的品种,都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所抗的病有所不同,如隆创310品种,抗茎腐病、穗腐病、南方锈病,但不抗小斑病。而沃玉3号品种抗茎腐病、小斑病、粗缩病,对南方锈病及穗腐病抵抗能力差。所以,在选种时,要弄清当地易发生哪些病,所选的玉米种能抗哪些病。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的发生。

2)深耕、轮作

通过与其它作物实行1~2年的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源基数,降低病害发生。也可通过与矮杆作物间作套种的方法,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春、夏玉米在播种前进行深耕翻,通过冬天冻垡或夏天的晒袋,也是降低病源基数最有效方法。

3)玉米秸秆、病株的清除

收获的玉米秸秆,要远离田地存放,不能就地堆放在田边地头。玉米在生长期间出现的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以上两种做法的目的就是杜绝病菌的传播,降低病源基数,减少病害的发生。

4)科学管理,增加植株的抗病性。合理运用肥水,控氮增磷钾,补施微量元素;合理密植,采用大小行种植法,增加田间通透性等措施,提高抗病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