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国庆快乐呀,休息几天后开始工作啦,今日三国两晋结束啦~

一、北齐:550-577年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政权存续于550年—577年。地理范围包括今天中国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550年6月9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国,国号齐,建元天保,迁都邺城,以晋阳为别都。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

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幼主高恒时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已经衰落。

577年被北周消灭,北周统一北方,北齐共享国二十八年。

北齐灭亡后,境内的士族大多迁到关中,成为北周臣民。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

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

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1)

1.1、神武帝高欢:496-547年

高欢(496年-547年),渤海郡蓨[tiáo]县(今河北衡水市景县),鲜卑化汉族,鲜卑名贺六浑,为北魏、东魏权臣,也是北齐政权的奠基者。

高欢出生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早年参加杜洛周—葛荣起义。后来高欢投靠肆州刺史尔朱荣,担任亲信都督。尔朱荣伏诛后,他又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出任晋州刺史。

普泰元年(531年),高欢起兵于信都,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担任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

孝武帝迁都长安后,拥立孝静帝元善见,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

高欢自居于太原,嫁女于孝静帝皇后,派长子高澄入朝辅政,专擅东魏朝政十六年。他屡次讨伐西魏,却在潼关之战、沙苑之战、邙山之战中失利。

武定四年(546年),他发动玉璧之战,却遇到西魏名将韦孝宽顽强抵抗,出师不利,忧愤成疾。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高欢病逝于晋阳,时年五十二岁,追封齐王,谥号“献武”,葬于义平陵。

嫡次子高洋建立北齐后,追谥献武皇帝,庙号太祖。

天统元年,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2)

1.2、兰陵王高长恭:550-577年

高长恭,名,一名孝瓘[guàn],字长恭,以字行,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追尊齐神武帝高欢之孙,追尊齐文襄帝高澄第三子,因曾受封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北齐宗室、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起家通直郎、仪同三司,治军躬勤细事,累迁并州刺史,受封乐陵县公。

废帝高殷即位后,晋封兰陵王,历任尚书令、大司马、太保、太尉等。联合段韶征讨柏谷,攻打定阳。

平原王段韶患病后,总领部众,凭借军功,历封钜[jù]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晋阳时,奋力将兵退敌。

[máng]山之战时,担任中军将军,头戴面具,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包围,成功解围金墉城,威名大振,受到士兵讴歌赞颂,即《兰陵王入阵曲》,以屡立战功为北齐后主所忌,乃托疾家居,终被鸩死,追赠假黄钺[yuè]、太师、太尉公、冀州刺史,谥号忠武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3)

二、江陵之战:554年

江陵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与南梁的一场战役。

554年9月,西魏丞相宇文泰下令柱国大将军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韦孝宽等率军五万,准备进攻南梁的都城江陵。

554年10月,西魏军从长安出发。

554年11月,江陵被西魏攻陷,梁元帝被俘,不久后即被处死。西魏立萧詧为梁帝,充当西魏的附庸。

三、陈霸先建立南陈:557-589年

南陈(557年-589年),又称陈朝或者南朝陈,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由陈霸先代梁所建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国号陈。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

永定元年(557年)十月初十,陈霸先在南郊即皇帝位,又改换年号为永定,封梁敬帝为江阴王。

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病死,太子陈叔宝继位,是为后主。此时陈后主不问政事,荒于酒色,南陈政治已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积极准备灭陈。

589年,南陈被北方的隋朝在南征之战所灭。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4)

3.1、陈后主:503-604年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字元秀,小字黄奴。

南北朝时期陈朝末代皇帝(第五代,582年—589年在位),在位7年,年号至德、祯明,陈宣帝陈顼嫡长子,母为皇后柳敬言。

陈朝天康元年(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

太建元年(569年),被立为皇太子。

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

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

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他仍旧沉湎酒色,醉生梦死。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追赠大将军,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5)

3.2、陈霸先:503-559年

陈武帝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军事将领,南朝陈的开国君主。

梁太平二年(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陈朝,史称南陈。

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陈霸先生病,后于六月二十一日病逝。因唯一在世亲子陈昌被北周扣留,遗诏追兄子临川王陈蒨入纂。八月甲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丙申,葬万安陵(在今南京市江宁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6)

3.3、玉树后庭花:553-604年

《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创作的一首宫体诗。

首二句写后宫华丽的环境与美人的靓妆丽质,次二句刻画了她们的动人姿态,后二句赞美她们姿色娇艳,光彩照人。

全诗的题旨非常单纯,就是赞美嫔妃们的容态姿色。

但由于此诗的诞生伴随着陈朝的灭亡过程,它历来被视为亡国之音。

单从艺术角度来看,此诗巧妙利用侧面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刻画女子生动传神,比喻清新形象,结构紧凑,回环照应,对宫体诗还是有一定突破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7)

3.4、王僧辩:554年

王僧,南朝梁将领。

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

3.5、王琳反陈霸先之战

王琳(526年-573年),字子珩[héng],会稽郡山阴县人。

梁太平二年(陈永定元年,557年)五月至陈天嘉元年(560年)二月,王琳军反陈霸先被击败的作战。

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后,王琳不服,于太平二年五月,大治船舰,将攻陈霸先。

六月,陈霸先命平西将军周文育、平南将军侯安都等领水军2万会师于武昌(今属湖北武汉)征讨王琳。

3.6、王颁复仇

王颁,字景彦,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卒年不详,王僧辩次子,祖父王神念,为梁左卫将军。

王僧辩平侯景之乱时,将王颁留在荆州。因为梁元帝为西魏俘获,王颁因此而进入关中。

后来,王僧辩被陈武帝陈霸先设计杀死时,王颁号恸而绝,立志报仇。

北周代西魏,北周明帝征召王颁为左侍上士,之后又任他为汉中太守、仪同三司等职。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以后,王颁率军平定蛮族,并因功加封开府及蛇丘县公。之后,他献平陈之策,很得隋文帝的赏识,特召见了他。

及隋大举伐陈,王颁自请从军,并率徒附数百人,与韩擒虎的先锋部队,一起夜渡长江,与陈军进行拼死搏斗。

隋朝灭陈之后,王颁秘密的发出邀请,渴望见到那些曾经在三十多年前,为他父亲报仇未遂的士卒们。于是,有千余名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与王颁相见而哭。其间,有壮士问王颁:“你从军灭陈,大功已成,却哭的如此悲伤,是因为没有亲自手刃陈霸先吧。”于是众人掘开陈霸先的陵墓,将骨骸焚化成灰,加水喝进肚中。

后来,王颁自缚,到晋王杨广那里请罪。

杨广把王颁的事迹汇报给皇帝杨坚,杨坚赦免了他。

王颁先后历任代州刺史、齐州刺史,为官时有很多惠及百姓的政策。去世时,享年五十二岁,被列入了《隋书·孝义传》。

四、北周:557-581年

北周​​​,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存续于557年—581年,地理范围包括今天川、陕、甘绝大部分。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自称周公。

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北周。

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

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yù]为帝。

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

宇文邕[yōng]从小便受大冢宰宇文护欺凌,北周实权一直在宇文护身上,而无力与之抗阻。

为了摆脱宇文护的束缚,经过一连串的计划与斗争,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并以德施政,人民安乐。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8)

4.1、宇文泰:507-556年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tǎ](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汉化鲜卑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鲜于修礼的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后,宇文泰成为贺拔岳麾下。贺拔岳遇害后,宇文泰被推荐为首领,率众攻灭侯莫陈悦、曹泥,统一关陇。

永熙三年(534年)十二月,杀死孝武帝。次年正月,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西魏朝局22年。

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扩大兵源。形式上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其亲自指挥的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皆是以寡胜众的军史典范。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

大定二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号其墓为成陵。

宇文泰死后次年,其侄宇文护迫西魏恭帝禅让,由宇文泰子宇文觉即位天王,建立北周。

4.2、宇文护:513-572年

宇文护(513年—572年4月12日),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

北周初期权臣,周文帝宇文泰之侄,邵惠公宇文颢[hào]第三子。

宇文护端庄正直,颇有志气,跟随宇文泰征战四方,屡建战功,历任都督、征虏将军、骠骑大将军等职。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临终前,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宇文护接掌国政后,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后,封大司马,进爵晋国公,霸道专政,连杀孝闵帝宇文觉、废帝拓跋廓、武成帝宇文毓三帝,粉碎了楚国公赵贵、卫国公独孤信等反对势力,使得北周政权稳定下来。

迁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权倾朝野,成为北周实际主宰者。

武成二年(560年),拥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

保定三年(563年),命柱国大将军杨忠联合突厥东征北齐,围攻洛阳,无功而返,导致个人威望大为降低。

天和七年(572年),宇文护在长安含仁殿被处死,子嗣和党羽全部清洗。宇文护自西魏恭帝三年(557年)到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前后执掌政权十五年,对北周王朝的建立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德三年(574年),恢复晋公爵位,谥号为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9)

4.3、开国皇帝宇文觉:542-557年

周孝闵帝(542年-557年)宇文觉,字陀罗尼,武乡郡武乡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

周孝闵帝为开国君主(时称天王),周文帝宇文泰第三子,母为文皇后元氏。

西魏时期,宇文觉凭借父亲的功业,受封略阳郡公,迎娶晋安公主元胡摩。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觉成为安定国世子,拜大将军、大司马。

父亲宇文泰过世后,周孝闵帝继任太师、大冢宰,册封周国公。

魏前元年(557年),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受禅即位,自称天王,建立北周。宇文觉即位之后,打算亲自执政,与大冢宰宇文护发生冲突,被废黜为略阳公,后又遭到杀害,时年十六岁。

天和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追赠孝闵皇帝,安葬于静陵。

4.4、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西魏权臣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第三位皇帝。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邕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是为周武帝。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

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年仅36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孝陵,传位长子宇文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10)

4.5、关中本位政策:557-581年

关中本位政策,是史学家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四代政权的特点。

最早宇文泰采用苏绰建议,制定关中本位政策,消除胡汉隔阂,并以均田制的名义控制农民。最后结合成“关陇集团”,当时的豪族亦大部分都加入这集团。隋炀帝喜巡幸,严重破坏了关中本位政策。唐太宗为了落实关中本位政策,将全国过半的兵力集中于关中一带,使中央实力大增。

陈寅恪指出:“李唐承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在西北一隅。”武则天掌权以后,开始瓦解关陇集团,崇尚进士文词之科,使文武分家。到唐玄宗时关中本位政策破坏已尽,地方势力兴起,唐室也从此衰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11)

4.6、北周武帝灭佛:572-578年

北周武帝灭佛,是三武灭佛之一。

指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建德三年(574)五月,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一场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反佛道行动由此展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12)

五、北周灭北齐之战:575-577年

北周灭北齐之战,是指在575年-577年,南北朝时期灭亡北齐、统一北方的战争。

575年,北周军进攻北齐河阴,不久北周军撤退。

576年,北周武帝进军晋州,在平阳大败北齐军。

577年,北周攻克邺城、信都,北齐灭亡。通过这场战争,北周统一了北方,对南方的陈朝形成绝对优势,中原统一指日可待。

六、菩提达摩:约6世纪

菩提达摩,梵文:बोधिधर्मBodhidharma,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菩提达摩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其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

“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

北魏时,他曾在洛阳、嵩等地传授禅教。当时人们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

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其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其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南北朝时他来到南朝梁,但因与梁武帝话不投机,而转投北魏的少林寺面壁。

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布道者,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

梁武大同二年,菩提达摩圆寂,终年150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13)

6.1、禅宗:约6世纪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依善,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佛经,《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撰写《百丈清规》的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只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墨守成规会显得生搬硬套。因此百丈禅师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慧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场景(三国两晋南北朝)(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