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朱自清《背影》

以上这段节选自《背影》的内容,估计是中学时,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之一。一篇《背影》讲述了一对平凡父子间的点点滴滴,写尽了一段父子深情。

朱自清的背影总结(朱自清背影后面)(1)

笔者还记得当年上学时,我们那位年过半百的语文老师,每次念到深情处,总会眼里闪着泪光。当时我不明白,不就是一篇叙事散文吗?至于这样吗?多年后,在了解完朱自清的生平后,才明白关于这篇散文,当年老师还有许多事,是不忍心告诉我们的。

朱自清的背影总结(朱自清背影后面)(2)

朱自清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孝子”,他甚至为了一点小钱当面顶撞父亲,与父亲决裂。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苏,家里也算是书香门第,父亲在江浙一带做了个小官,颇有些老式家长的威严。朱自清是家中长子,是一个家族最大的希望。1916年,不负众望的他进入北大预科,但不久父亲却失业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朱自清在1920年提前毕业,进了中学教书。

朱自清的背影总结(朱自清背影后面)(3)

本来父子关系是不错的,可当时没有工作,却仍有一大家子要养的父亲却不打招呼,来到中学,领走了儿子的工资。就是这点小钱,让父子决裂了。或许在父亲看来:我培养了你这么多年,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我拿你一个月工资有什么大不了的,老子用儿子的钱有什么错。而在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朱自清看来,一切可能是这样的:花钱是小,你应该先和我说一声,都什么年代了还这样搞家长制度,我自己也有小家庭要养。

朱自清的背影总结(朱自清背影后面)(4)

都说父子没有隔夜的仇,但这两位都是好面子的主儿,这怨一结就是几年。虽然中间朱自清曾带妻子回老家省过亲,但父亲并没原谅他。直到1925年,朱自清终于收到了一封老家来的信,是父亲亲自写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我快不行了。读到这封信,朱自清感慨万千,对父亲的种种不满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想起了1917年,父亲送自己上北京时的情形,写下了《背影》。

这篇文章只是朱自清一时有感写下,所以他当时并没有给父亲读。直到文章写完3年后,父亲才在报纸上看到了这篇文章。从此,父子和好。很多人都说,当年朱自清若是没写《背影》,或许父亲到老都不原谅他。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去读这篇散文,就能明白它能风靡近百年的原因。

朱自清的背影总结(朱自清背影后面)(5)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用以下这段话来评价《背影》: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随便说说的,其实叶圣陶是话中有话的。除了《背影》,朱自清还写过一篇《荷塘月色》,大家若是粗略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地方。《荷塘月色》通篇共用了多个比喻,写得华丽浪漫,当年余光中先生甚至认为比喻用得太多,写得根本就不高明。其实爱用比喻,追求浪漫唯美,一直是朱自清的文风,但在《背影》中他通篇都是叙事,不多用一个字,不多说一句话,就将父子深情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一年中年男人对父亲的感情。写美景时他文采斐然,可是面对父亲时,却说不出一句“我爱你”。了解了这些,再读《背影》,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