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据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于近期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国家主席曾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近期召开会议,纷纷出台落实本省市的实施意见。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重大国家战略,核心任务是什么?制定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前后,主席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过多项重要指示,归纳成七点要求:

国家战略形势未来仍将向什么发展(智库这项重大国家战略有何意图)(1)

总体看来,就是要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强调京津冀三省市,要在中央做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增强自身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那么这项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三部分,一是总纲,二是实施细则,三是具体产业企业名录。纲要强调 “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这十六个字将成为当前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1、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什么是“非首都功能”?2014年2月,主席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因此与之相对应,“非首都功能”即是四大中心功能之外北京所承载的城市功能,如部分相对低端、低附加值的经济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等。7月9日,大兴区的14家企业搬迁离京,印证了疏解正一步步推进。

国家战略形势未来仍将向什么发展(智库这项重大国家战略有何意图)(2)

△位于北京市大兴经济开发区的威克多制衣中心,已迁至河北省衡水工业新区并投入使用。

2、缩小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差距

做好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推动京津冀三地资源重新配置、缩小三地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因素。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减少公共服务差距,把这两条做好,可以适当减轻北京的压力,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更加有利。此外,还要统筹好人口、住宅、商业、办公的关系,努力实现资源的平均。

3、突出三地错位发展

结合新型城镇化要求,在京津冀地区形成合理的城市群布局,三省市都要有自身定位。以北京为例,这座资源承载力接近瓶颈的特大城市,首先是要调控人口规模的增长,逐步实现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天津、河北则应明确自身的发展重心,发挥自身优势。

二、协同发展对老百姓生活有哪些影响?

1、交通

1)形成“1小时轨道交通圈”

到2020年,以北京市为中心,50公里到70公里半径范围内,京津冀将形成“1小时轨道交通圈”。三地交通的互联互通,有望方便百余万人出行。

国家战略形势未来仍将向什么发展(智库这项重大国家战略有何意图)(3)

△未来,将有27条城际铁路联通京津冀。

2)6城率先试点交通一卡通

明年,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廊坊6座城市,手持“交通一卡通”即可跨省搭乘部分公交线路,大大提升区域交通便利化水平。

3)机场提质增量方便出行

2014年,民航局发布了《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京津冀地区航空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未来还将实现华北区域的民用机场一体化管理。

2、医疗

1)完成医疗功能疏解

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下,部分医疗资源或将转移到北京四环外。比如,预计到2017年,天坛医院从北京中心城区整体搬迁至丰台区花乡。

国家战略形势未来仍将向什么发展(智库这项重大国家战略有何意图)(4)

△位于丰台的北京天坛医院新址效果图。

2)帮河北医院提升技术

京津冀医疗合作不能仅仅是迁医院,三地的医疗要逐步实现均质化。如5月23日,北京市卫计委明确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对口帮扶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院、第四医院,将通过3至5年的技术支持,把张家口的4家医院打造成当地的医疗中心。

3、教育

构建京津冀大学联盟

6月26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上,讨论提出三地应构建京津冀大学联盟、京津冀职业教育联盟以及京津冀教师培养共同体。北京要带动周边地区教育发展,实现人口疏解。

4、就业

引导毕业生京外就业

目前,北京正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就业协调机制,逐步推动京津冀就业协同发展。比如,三地将联合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京外就业。

国家战略形势未来仍将向什么发展(智库这项重大国家战略有何意图)(5)

△7月9日,在天津体育中心举行的京津冀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求职者摩肩接踵。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点在哪?

难点一:如何转变理念?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是直接做人口减量,而是放缓人口增速。不是直接靠行政命令,而是更多依靠市场调节。不是简单地保障北京,而是用北京带动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不是两年三年就能根本解决问题,而要经过十年八年的努力,来构建长效机制。

难点二:北京如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未来几年,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或将看到这样的景象:首都大量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人口有吸引力的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按照规划的要求,向通州、向北京的其它周边地区、向周边的河北地区有序疏散。还有很多明显不符合北京首都功能的产业,如批发行业、资源消耗型产业、传统工业等等,都将大幅搬迁。这其中的难点在于北京如何调整公共政策,使公共政策成为杠杆,引导普通百姓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中小城市,选择就业和居住地。

难点三:如何建立跨行政区的财税分配机制?

举个例子,为了促进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的北京企业需搬到河北,但为了能够促进搬迁,该企业在河北今后的利税,就需要北京和河北之间构建出一个共享机制。所以,近日京津冀的财税部门,对财税利益跨区域分配机制进行了大量协商。尽管困难,但最终对京津冀区域有益,且在全国都具有领先的改革含义。

难点四:如何推动区域内共同治污?

京津冀三地都面临的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三地合作的突破口和重点。据悉,京津冀将在全国率先创建一系列生态补偿机制。比如,跨行政区流域内的生态补偿机制;跨行政区生态保护建设资金的共筹、生态保护成果的共享机制;探索三省区市之间,低碳、环保、节能、新能源等市场化的合作机制等。

执笔 / 禤腾 余天怡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许强 杨继红 主编/唐怡

编辑/王瑶 纪之文 王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