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官员有着严格的品级划分,不同的品级对应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地位又能反衬出各方面的待遇异同,而体现这种待遇不同的地方呢,不仅在官员俸禄顶上三花上表现得足够明白,更直接的还体现在官员们的穿戴上。
官位等级既然有三六九等之分,那么相对应的,官员的穿戴朝服上自然也各有不同,皇帝有专属的"龙袍",那么对于官员来说呢,自然也有相匹配的官服,而为了体现出官员职位的高低,官服上的图案也各有不同的。
一、"补子"的由来
如果大家仔细看古装电视剧,特别是明清两朝的官员服饰就会发现,大部分官员所穿戴的官服上,前后胸背处都有一块图案,而这块图案呢就被称之为"补子"。
何为"补子",顾名思义,"补子"和衣服并不是天生一体的,而是后来"补"上去的,用来体现官员身份的,故而称之为"补子","补子"上图案多有自然界和神话故事中的神兽动物所表示。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
至此,“补子”开始兴起,而清朝承袭明制,基本保留了和明一样的“补子”文化。
二、文武殊途,禽兽各异官服上有了"补子"还不够,从最开始的仅为"美观",逐渐演变为了"身份"的象征。
那么既然"补子"能够代表一定程度的"身份",那么什么样的官员适合哪个"补子"就有了更多的研究,比如一个九品官员肯定不能用孔雀的,否则再往上那么多的官员就找不到相匹配的动物了。
"补子"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体现官员的官职品级,另一方面呢,也可以更好的区分文武大臣,你总不能让文臣和武将都穿一个图案样式的官服把。
于是为了区分文武呢,就在"补子"上增添了新的规矩,以"飞禽"代表文臣,象征忠诚廉洁的美好品德;而以"走兽"代表武将,喻以冲锋陷阵奋勇争先的勇敢之心。
当然了,除此之外呢,还有因特殊情况封赏的莽袍、斗牛等官服,多为表彰功勋卓著的大将或者封赏给皇室宗亲。
另外还有专司辨别忠奸的獬豸神兽,这些比较特殊神兽图案的朝服虽然不在常规品级之内,但其代表的地位却是举重若轻。
朝服上点缀的"补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即是官员的品级,什么样的官职,即打上什么样的"补子",按部就班对号入座,所以从这里呢,也就能够体现出"神兽"的等级了,什么样的神兽比较高级呢?什么样的神兽又比较低端呢?这都是有其说法的。
这里呢,我们按照清朝时期划分的"补子"等级来为大家介绍一二:
1、文官:
一品文官补子:仙鹤。
二品文官补子:锦鸡。
三品文官补子:孔雀。
四品文官补子:鸳鸯。
五品文官补子:白鹇。
六品文官补子:鹭鸶。
七品文官补子:鸂鶒。
八品文官补子:鹌鹑。
九品文官补子:蓝雀。
2、武官:
一品武官补子:麒麟。
二品武官补子:狻猊(像狮子一样的神兽)。
三品武官补子:豹。
四品武官补子:虎。
五品武官补子:熊。
六品武官补子:彪。
七品武官补子:犀牛。
八品武官补子:补子同七品武官。
九品武官补子:海马。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为御史与谏官特制的“獬豸”,獬豸乃古之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其实所谓“补子”,我们更应该想到的应该是“龙袍”,皇帝的“龙袍”才是世间第一大“补服”,而官员们的各式各样的“补服”呢,主要也是为了衬托出皇帝的尊贵身份。
由此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阶级分明之森严,从官职到称谓,再到现在所提到的“补子”,都是为了体现皇帝陛下至高无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