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朋友小聚,说到一首歌好似“神曲”,非常悦耳动听.......
提到《神曲》你会想到什么?是社交媒体上一听入脑、想忘都忘不掉的洗脑旋律,还是但丁描绘往生世界的不朽诗篇?如果说某音神曲是“大俗”,但丁长诗是“大雅”,那么在“大俗”与“大雅”的两极之间,中间的还有一首由瞿小松作曲的、名为《神曲》的管乐协奏曲。
管乐协奏曲《神曲》的灵感源自屈原的《九歌》。屈原将楚地民间的祭歌收集整理,再加工创作成为这组祭神乐歌,所以《九歌》中描绘了很多传说中的神祇形象。如今因为某款手游而广为人知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就是其中的两位。从这个角度而言,根据《九歌》创作而成的管乐协奏曲以《神曲》为名,就再合适不过了。
想像一下,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在某个未知的空间,天帝、河神、山怪、地鬼等诸方神怪齐聚一堂,这场景一千个人的脑海中或许会有一千零一个不同的画面。但闭上眼睛聆听《神曲》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会惊喜地发现,无论各自想像之中的神怪容貌怎样不同,面目如何各异,摆出何种姿势,做出什么动作,《神曲》的旋律都能完美地与之配合。这大概就是音乐既准确又模糊,既具体又抽象的奇妙之处吧。
此前,未有机会听到《神曲》的现场演奏版视频,一直引为憾事。如今,被人民日版海外版誉为“香港一代笛王”的郑济民(出生于中国福建,是中国香港笛箫演奏家。)先生,在阔别香港三十载之后,即将这个周末,他将与香港中乐团一同在“声声不息”音乐会上为朋友们吹响《神曲》,用《史记》中被誉为“德者之音”的埙、用曾侯乙大墓中与编锺一同现身的楚篪……用这些有着千年传承的乐器,演奏出历久常新的《神曲》。到时候朋友们可以隔屏观赏。
东方的说完了,聊聊西方的《神曲》,原名《喜剧》,是由意大利诗人但丁呕心沥血著成的一篇荡气回肠的长篇诗歌,集叙事、抒情、想象于一身。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森林中醒来以后,迷失了道路。后在诗人维吉尔的帮助下游历了九层地狱和七层炼狱。最后,诗人心中的恋人贝缇丽彩前来接诗人进入九层天堂。《神曲》虽然描写的是但丁的梦幻景象,但却对现实有一定的反映。优美的诗词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爱恨感、爱国情。地狱实指那个被教皇、教士统治着的黑暗社会。炼狱是人们步入天堂的必经之路。天堂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神曲》是第一部笔者完整读过的西方长诗著作。与华夏的诗歌相比,西方的长诗篇幅长,内容丰富,叙事多,与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我看来,《神曲》更像一部小说。
在阅读《神曲》时,我遇到了老师在课堂所说的三大问题:人名、文化社会背景、叙事。在人名方面,作者在《神曲》中大量列举历史事件、神话、社会例子等,再加上西方人名比较长,难以一下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阅读时我发现除了《神曲》中最主要的三位人物的名字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外,其他人物的名字也只能在我脑袋中一闪而过。在文化社会背景方面,作者大量运用西方历史事件、神话等,大部分的例子都是略写,甚至是一笔带过、点到即止。只有小部分的事件是详写的,特别是能反映当时社会黑暗的事件。这都体现出诗人的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可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读者的阅读困难,特别是像很多对西方历史不甚了解的东方读者。在阅读时,读者必须反复对照注释才能领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在叙事方面,《神曲》的叙事结构较为统一、完整。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先描写一下环境或自身的心理活动,然后再大篇幅地使用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我们看出作者那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惩恶扬善的思想。
《神曲》有许多个地方能让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丰富的想象力。地狱、炼狱、天堂,这个彼岸世界到底是长得什么样的,目前应该还是一个谜。但作者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把幻境转化为文字,一个栩栩如生、极具真实感的地狱、炼狱、天堂便浮现在我们眼前。第二:作者的穿插能力。我认为《神曲》的最大魅力在于想象与叙事的互相穿插、交替。在作品中,作者大量描写历史人物或想象人物,也大胆地推测他们死后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情形。这为作者惩恶扬善精神提供了极具神秘色彩的论证。第三:惩恶扬善的精神贯穿于全文之中。在作者看来,做了最多坏事的人必下地狱,他们要在地狱中度过无数忏悔的日子;干了一些坏事的人会下炼狱,在受完该受的罪后有望升天堂;干了好事的人会上天堂,可是天堂也分九层。外层的灵魂也要通过忏悔、歌颂的上帝等的方式向内圈过渡,只有内圈里面的灵魂才是最幸福的。第四:细节描写细腻。作者在游历地狱、炼狱、天堂时都特写了不同的灵魂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形象。如:身在地狱的灵魂会满身伤痕、痛哭流涕;身在炼狱的灵魂会身体颤抖、苦苦忏悔;身在天堂的灵魂会身冒金光、笑容满面、天天歌颂上帝。
西方的文学巨著博大精深,虽然刚入门难免会遇到较多的阅读困难,但我有信心,只要增加阅读量,久而久之一定能阅读顺畅,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神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各有“神”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