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历史也好,后人也罢,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评价很纠结普遍看法,他既是勤奋之帝,又是亡国之君;既是可敬之主,又是可恨之王;既曾力图当有为者,又属值得去同情者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好像他的执政风格、为人性格、社会局势一般矛盾而复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崇祯皇帝死之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崇祯皇帝死之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亡国皇帝崇祯遗嘱)

崇祯皇帝死之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无论历史也好,后人也罢,对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评价很纠结。普遍看法,他既是勤奋之帝,又是亡国之君;既是可敬之主,又是可恨之王;既曾力图当有为者,又属值得去同情者。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好像他的执政风格、为人性格、社会局势一般矛盾而复杂。

笔者今天想谈谈自己对崇祯皇帝于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衣上以血指书临终遗言:“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无伤百姓一人”其中的“无伤百姓一人”一句的感想与体会。

其一,崇祯皇帝在即将走完人生路时,能想到百姓,着实不易。

应当承认,崇祯皇帝并非真正属于无德无能无为的昏君,而是兢业勤勉,精力充沛,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确也发愤图强、有所作为的帝王。就连灭亡了明朝的义军领袖李自成、对明朝恨之入骨的满清朝代政府也都对其评价不低、评点不差,充分说明就其作为帝王的基本素质还是可以的,甚至是中等以上的。即使这些都姑且不论,我们仅看到他临死前尚有牵挂百姓的意识和做法,就很能证明一些问题。

其二,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既有局势影响,也有个人缺憾。

我们知道,崇祯死后,对他的是非功过评价一直充满争议,至今都没有一个能够“盖棺定论”的认可提法。很显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四个字,既是概括崇祯一生说面对局势的无奈,也是刻画他悲剧发生的咎由自取。

明朝统治这架机器在运转了200多年交到崇祯手中时,已经千疮百孔、不堪重负,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他能做的几乎都努力做了:他勤奋勤勉,“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雷厉风行,一举拿下阉党;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等。殊不知孤家寡人再努力也无法医治病入膏肓的垂死者。

其三,明朝中后期选人用人机制发生严重腐败和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许多史学家认为,崇祯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的失误,是造成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闹剧局面的根本原因,它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笔者对此很是赞同。

其四,崇祯皇帝“无伤百姓一人”也是他能想到却未能做到的根本一点。

纵观崇祯一朝,他能够想到黎民福祉,是确定无疑的:据史料记载,他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想力求尽善尽美。但他却在面对国家危难、政府危机时,首先想到的是封建王朝的稳固、个人帝位的延续,淡化或忘记了百姓的生活需要,采取了一些杀鸡取卵的方式给本已水深火热的民众生活,雪上加霜。比如“不知恤民”,一味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这也使得明末农民起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