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孩子三岁看大,比喻一个孩子,从小时候的行为就能看出来长大后的品行,所以孩子在小时候的培养就非常重要。

在西安某小区,一位妈妈接完刚放学的孩子,走到家楼下突然有几个砖头从耳边擦过,咣的一声在路上砸了个粉碎,家长立马找到保安。保安跑到32层楼顶,发现两个差不多10岁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砖头,差点闹出人命,而家长却说,又没砸到人,不要吓到娃。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1)

近日,在山东潍坊一6岁儿童趁家长不注意,用父亲的手机误操作买了七万块钱的东西,知道后家长立马联系客观挽回了一些损失,但还是非常愤怒,罚孩子抄写作业300遍……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2)

还有一则前段时间很火的新闻。监控显示,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熊孩子无缘无故去踢站在旁边的男子,男子一怒之下把孩子狠狠摔倒在地上。最终该男子被依法拘留,但这个事件在网上的舆论却是一片叫好,大部分人认为该男子并没有做错,教育这种熊孩子就应该这么做……

什么是熊孩子?

熊孩子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调皮捣蛋,不懂事,爱闯祸,惹人讨厌的孩子。

家长在管教"熊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树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孩子总不听话,调皮捣蛋,多半是因为孩子觉得家里没有人能管得了自己,所以才敢如此的"肆无忌惮"。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3)

家长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这个人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爸爸,这样在孩子闹腾的时候能有一个人站出来,发挥"震慑"作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能够听进去家长的话。

2. 减少说教式教育,增加实践教育

前两天有一个新闻,父亲带着孩子坐地铁,孩子拿着一杯奶茶摇摇晃晃,终于不小心打翻 在地,弄得满车厢都是,这时候这位父亲没有着急去责怪孩子,而是自己蹲下把奶茶擦干净,孩子看到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跟着父亲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说教式教育,"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孩子会觉得家长很烦,啰啰嗦嗦。

然而很少有家长像上面这位父亲一样在乎孩子的想法,也很少有家长关注实践教育。殊不知,实践教育才能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深印象,以免下次再犯。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4)

3. 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熊孩子的出现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爱。试想一下,一个家庭里父母都是经常吵闹又如何要求孩子又乖又听话呢?

因此,家长在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之间的小摩擦一定要在私下解决,不到带回家,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最好是能夫妻和睦,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关注,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4. 对孩子奖罚分明

孩子犯了错,家长一定要积极去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打骂,比如家长可以适当"罚"孩子今天不能看电视,或者给家里打扫卫生,让孩子长长记性。

同样的,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但注意要减少物质的奖励,这会导致孩子过早形成功利心态。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5)

有不少家长都推崇物质奖励教育,孩子做一件家务就给零花钱,考试考得好了就满足一个物质上的奖励,这其实不对的。家长可以考虑其他的奖励措施,比如带孩子去一趟游乐场,给孩子买些好吃的等等。

国外家长是如何对付熊孩子的?

孩子犯错后,家长不会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列举出自己这么做的100条原因。而且这100条原因必须按照字母的顺序来写。

如果又犯错了,就还是要写100条犯错的原因,并且不能和之前的原因重复。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有效的减少了孩子不守规矩的现象,慢慢的"熊孩子"变成了"乖孩子"。

孩子在列举100条原因的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相比其他的处罚方法要有效地多。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6)

罚写作业,甚至是打骂,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短期内不再犯某个错误。而让孩子真正知道自己错哪了才能让孩子避免再犯同一个错误。

惩罚不是目的,奖励也要适度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儿童应当是出于工作本身的热爱来学习 工作,而不是为了一种奖励或因为害怕一种惩罚。"

无论我们在惩罚还是或是表扬孩子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这么做的后果和意义,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并非目的。

家长应该把眼光放的更长远,关注对孩子未来的影响,而不是在乎短时间内的效果。我们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教出一个看起来很"乖"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了,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同样的,除了尽量给予孩子非物质性奖励以外,这种奖励也要"适度",不可因为孩子达到了某个成绩就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愿望,这样不仅不会达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把孩子引入歧途。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7)

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

1.在少年时期,孩子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是非观念,这时候,家长的奖惩是没有用的,家长需要直接告诉孩子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不对的,如果发现没有用,那就第二次,第三次,直到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掉这个问题。

但有些孩子知道这么做不对还总是这样做。比如把玩具扔到家里到处都是,故意大吵大闹,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是不是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

2.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存在,他们不希望自己再被当做小孩看待。

在学习生活里总希望用各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时候不可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能一味地屈服于孩子,这样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反感。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8)

家长要做的不是强行的压制,而是平心静气的交流,多去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找到孩子这么做的缘由,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

但也不可一味地向孩子妥协,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反抗奏效了,变得变本加厉。另一方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观还尚未成熟,比较稚嫩,很容易受到不良导向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教导孩子明辨是非。

"熊孩子"一般也有个"熊家长"

最近,一张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观众留言板在网上火了。在留言板上有人写着"博物馆为什么管的这么多?""博物馆不就是让孩子玩的地方放吗?""孩子摸摸恐龙怎么了"等等让人膛目结舌的话语。

纠正熊孩子的行为习惯(熊孩子也分不同阶段)(9)

孩子不懂公共场合的基本守则可以理解,作为家长应该是知道的。博物馆又不是菜市场,本来就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带孩子逛博物馆本是一件好事,但也要在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的基础上。

不得不说,很多熊孩子的出现,有一部分是源于家长的纵容。

所以,面对"熊孩子"的时候,不能一棒子打死,盖棺定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孩子处在什么年龄段,惹事的原因是什么,也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面对孩子犯的错误,家长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多花费一些心思去探究背后的东西,这样才有的放失,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让"熊孩子" 变成" 乖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