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背影(9)莱芜汶水窑:手工柴烧技艺 演艺陶泥“变形记”

编者按

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莲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是非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媒体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当地,弘扬精神。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陶窑烧制过程(莱芜汶水窑手工柴烧技艺)(1)

王煜东将提前加工好的陶泥进行拍打,然后摔打,将陶泥内部的空气排出(记者 亓秀宝 摄)

陶窑烧制过程(莱芜汶水窑手工柴烧技艺)(2)

做好的陶泥放置在转盘中央,旁边摆放着修坯所用的器具(记者 亓秀宝 摄)

陶窑烧制过程(莱芜汶水窑手工柴烧技艺)(3)

王煜东将陶泥表面淋上水,开始进行拉坯(记者 亓秀宝 摄)

陶窑烧制过程(莱芜汶水窑手工柴烧技艺)(4)

一块陶泥在王煜东手中已经将制作茶碗部分塑形(记者 亓秀宝 摄)

大众网莱芜4月25日讯(记者 亓秀宝 李阳)如今生活中使用的陶瓷制器,大多为燃气炉烧制而成,同一系列大同小异,而莱芜西关村汶水窑烧制的所有瓷器,哪怕是同一种产品也不会相同,它们有着神似却有着自己的独特造型,不上釉却又带着唯美的光泽,历经1300℃为期3天的高温烧制,炉灰在坯上形成独特的天然灰釉,最终成为一件佳品。24日,大众网记者经莱芜市艺术馆副馆长张艳燕介绍,探寻莱芜汶水窑手工拉坯成型、倒焰式柴烧窑陶瓷烧制工艺,见证一件件精美而又实用艺术品的诞生之路。

民国到现代 柴烧窑炉经百年传承

在莱芜市鹏泉西大街汶水窑,保留着莱芜市唯一一座现代化柴烧窑炉,汶水窑第五代传承人、现年31岁的汶水窑经理王煜东告诉大众网记者,他们家祖辈自民国时期便开始利用柴烧窑进行陶瓷的烧制,到现在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虽然烧制的器具由之前百姓家常用的水缸等逐渐转变为茶壶、茶碗等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工艺品,但是制作手法和烧制工艺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在汶水窑后院,大众网记者见到王煜东的父亲王进于2012年6月建造的倒焰式柴烧炉,炉体由耐火砖砌成,与常见的燃气炉灶不同,倒焰式柴烧窑从窑炉一侧中上部进柴,炉火在烟囱吸力作用下经进柴口下部的通道进入炉膛,火焰直接从坯体经过,木柴燃烧留下的灰末在空气吸力的作用下被抽进炉膛,落在坯体上,随着火焰的流动高温融化,在坯体上形成天然的灰釉。窑体烟道出口有一个硅质板操控空气吸力的大小,保持窑内温度的稳定性和火焰的流动。

陶泥“变形记” 手工拉坯成型

汶水窑烧制瓷器所用的都是当地的陶土,王煜东告诉大众网记者,其实他们所用的陶土也并非罕见,“陶土选择底层表面30公分以下的土块,然后进行晾晒筛除大颗粒的沙子、石块等,然后打浆选择出底层细腻的泥浆进行晾晒,留下的土变很细软。”王煜东说,为了能够让坯子能够更好成型,烧制过程中不易损坏,他们对陶土的配方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王煜东拿出加工好的陶泥,放在木板上用力揉着,揉成成条状然后再用力摔打着,期间还不住的用掌心拍打着陶泥,王煜东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陶泥中的空气完全排出,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开裂等状况。大约揉、打了十多分钟,王煜东将陶泥拿到了轱辘车转盘上,准备开始手工拉坯。

转盘的旁边放着一个盛满水的桶以及各式各样的刀具等,将陶泥安放在转盘的中央,转动转盘,然后用手沾水开始挤压陶泥,随着转盘的转动,陶泥在王煜东的手中一下有了活性,随着王煜东手指用力的挤压,整块陶泥的上方逐渐成为圆柱体,然后王煜东用大拇指扣入陶泥正上方,随后用右手大拇指抵在陶泥的外沿,剩余四指伸入陶泥轻轻往外拉,一个茶碗的形状逐渐成形,然后将茶碗的边沿仔细的磨光滑,将茶碗内部的积水抿出,最后截断茶碗的底部,留出底座蹲在旁边的桌面上,一个茶碗的坯子就此接近尾声。王煜东说,拉成型的坯子要经过晾干,然后将其倒立放置在转盘上,旋转转盘用割刀将茶碗的底部削规则,外出内嵌,再次晾干便可以准备送入窑内烧制。王煜东说,他一天单纯手工拉坯制作茶碗的数量最多在30至40个,如果加上茶壶,做的也就很少了。

周期长产量小 柴烧为留住技艺

在汶水窑的展厅内,大众网记者并未见到像其他行业产品展示一样摆放的琳琅满目,在汶水窑两间房子大小的展厅里错落的陈列着柴烧窑烧制的几十件瓷器,大部分为小物件,主要是茶壶、茶碗、茶叶桶等,这些都为不上釉烧制的瓷器。

王煜东告诉大众网记者,现在他们父子二人两、三个月才会烧窑一次,一次烧制的瓷器也不会多,“一般烧一次窑能烧制20多把茶壶,最多能烧50多个茶碗,由于成品率比较低,一年下来也就能烧100把茶壶、200个茶碗左右。”王煜东说,一般气烧窑成品率都在百分之八、九十,而柴烧窑的成品率仅为百分之四十左右,要是想出个精品更是难上加难。“柴烧窑出成品可谓是七分靠天三分靠人,一旦开始烧窑,到底能烧出什么样的瓷器谁都不敢保证,从外边也看不到窑内的情况,所以说要出精品更多有运气的成分。”王进告诉记者。

为何不像其他瓷窑那样使用现代的模具和气烧窑烧制瓷器呢?王煜东告诉记者,很多附近的村民都对他们坚持手工拉坯成型和柴烧窑烧制瓷器也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们傻,对此,王煜东说:“这和当地人对柴烧窑认识度不高有很大关系,柴烧窑少瓷器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之第五代,这份手艺要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在莱芜还有这门手艺。”

老手艺受众少 传承遇瓶颈

目前在莱芜只有王进、王煜东父子二人从事柴烧窑陶瓷烧制工作,柴烧窑陶瓷烧制也已成为莱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的民间手艺相比,王进父子两人显得“势单力薄”,对于为何不将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人,王进父子表示有些“孤掌难鸣”。

王进告诉大众网记者,由于柴烧窑烧制陶瓷成本较高,而且这门手艺本身就显得较为枯燥,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够真正喜欢从事这行,“现在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一天的收入比做这一行也好的多,再就是了解这行的人太少,也就我们附近几个村的人见过我们做。”王进显得有些无奈。

作为传承人,王煜东告诉大众网记者,愿意从事柴烧窑陶瓷烧制年轻人少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手工拉坯成型这个工序需要吃得苦、坐得住。“别人看拉坯成型十分新鲜,其实是十分累人的,再就是拉坯的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十分枯燥,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王煜东告诉记者,上学时期他的手很细长,自从做了拉坯后,手指已经磨得很粗笨,皮肤也很差,“整天跟泥水打交道,没几个人能坚持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