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报记者 张福超

2016年9月,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向宜宾市移交《成渝经济区(宜宾市)发展规划监测综合分析报告》、宜宾市地理国情普查图和宜宾市生态环境评价图等成果,为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供了独立、客观和精确的参考信息和数据,为谋划四川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并为宜宾市实施空间化、定量化、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基础。

四川数据调研分析(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移交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监测综合分析报告)(1)

同时,《成渝经济区(宜宾市)发展规划监测综合分析报告》有效的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上取得较大进展,为实现功能互补、提供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创造了可借鉴蓝本。

7大类监测 服务规划建设

2014年1月,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决定以宜宾市为试点,开展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重要地理国情信息监测项目,由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负责具体实施。项目以宜宾市为监测区,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年鉴和交通、教育、卫生、环保等专项资料,开展了地理空间信息的处理、挖掘和分析。

该项目负责人张艳梅告诉记者,该项目围绕宜宾市“三大中心、六大基地”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工作,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为基础,融合统计、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的社会经济资料,以2010年为基期、2014年为监测期,采用空间统计、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宜宾市)综合经济实力、地表覆盖、基础设施、城镇化、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7个方面进行监测,深入分析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宜宾市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大中心”初见轮廓 “六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张艳梅表示,通过对宜宾市经济实力、交通设施和产业布局等的监测表明:宜宾市“全省物流商贸中心、川南金融中心、川滇黔区域交通枢纽中心”轮廓初现,饮料、化工、机械、能源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向园区进一步集中,沿长江黄金水道布局的态势凸显,“六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反映了成渝经济区规划实施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通过对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国土空间结构等情况的监测表明:宜宾市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但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矛盾仍然突出。项目对于土地利用强度、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监测表明: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然而“土地城镇化”慢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区域、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一定差距,城乡一体化发展需继续推进。

此外,张艳梅告诉记者,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宜宾市人民政府及下属的教育局、统计局、水利局、民政局、发改委等部门提供了大量专题资料,同时项目成果也在其各部门有所应用。因此本项目是地理信息与各行各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建立一种互利互赢的共享式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出谋划策 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张艳梅告诉记者,在跟进项目的时候工作组就明确了不仅要完成监测任务,还要能从中找出问题,为政府出谋划策的工作要点。因此在对宜宾的监测过程中,从地理空间信息挖掘出发,为宜宾市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了许多建议。

根据监测结果,报告建议政府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控制开发强度,在区域发展和城市扩展中,预留和保证开敞空间和绿色空间等生态用地,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南部丘陵区与低山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而对于宜宾市沿江地区,它既是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的重要组成,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集中区、环境敏感区,地表变化较频繁,需妥善处理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重要地理国情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建议以该地区为试点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长江黄金水道与岸线资源普查,促进沿江地区的有序开发。

此外,围绕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及生态管理、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优化布局等方面,省市联动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促进宜宾市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多规合一”,加快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