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你本科不是985/211”,现在越来越多的硕士在面试时遇到这样一句话,第一学历往往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你的最高学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为什么都看重第一学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为什么都看重第一学历(机构为什么越来越多看第一学历了)

为什么都看重第一学历

“对不起,你本科不是985/211”,现在越来越多的硕士在面试时遇到这样一句话,第一学历往往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你的最高学历。

第一学历按照现在人的理解顾名思义就是你取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历,企业的要求往往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现如今的人都把第一学历看得如此重要呢?

现在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更倾向于去名校招聘,而不是去双非院校的招聘。

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基本上都会注重第一学历的!

这种“歧视”,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并不少见,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军队、银行、医院等事业单位和国企、民营企业招聘中尤为突出。

一些高校、企业在招聘时,也表明学历要查“三代”:“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就读于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

对于那些努力读完硕士、博士课程,但本科学校不是特别突出的毕业生来说,第一学历反而成了自己的“污点”。

一、为什么机构越来越看重第一学历?

1、为什么会存在第一学历至上的现象?

首先考上985/211的同学在高中的时候付出了比平常人要更多的努力,上大学后享受到的资源都是不一样的。好的大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好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

比如说,实习的时候学校会有岗位推荐,好的大学合作的企业肯定是优于差的大学,那么学生拿到的实习证明含金量也就高,学到的东西肯定会多。

有时候你后面再怎么努力,你也很难改变你的出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多次复读,一定要读一个好的本科。

这也是为什么圈子里流传着清华北大也是“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相对来说,还是清华北大的本科学历因为经受过高考的检验,最为货真价实,也最能检验一个的人的智商和学业水平。

至于后面的研究生阶段,清北的很多学生出国了,会把大量的招生指标让出来给其他高校的考研大军,这个也从侧面证明了清北两所大学本科的价值。

其次,好的本科所依托的城市都不会差。在大城市上学,即使跟社会接触比较少,但是见的世面是不一样的,心中的格局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可能你在一线城市做酒会服务员,你学到的社交礼仪都比在三线城市当一个酒店领班要多。

还有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读本科的时候,舍友经常在宿舍看剧玩游戏。我去朋友所在的211大学,她们宿舍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学这个学那个,这个社团那个实习,大家都在努力地进步,整个的氛围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圈子当中,你也会被推着走的。那些学霸宿舍不就是这么回事嘛。当然,如果你身边都是牛人,你也会慢慢变得牛起来,因为驴不会待在牛圈里吧

因为非第一学历文凭有很多都是靠着人为的、外在的因素去取得的,有的就是为了得到学历而得到了学历。更多的就是为了能够达到某种目的、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是非正常的手段去获取的。

这种学历,完全就不是真才实学的证明,而是升官进爵的一个敲门砖或者叫做装裱门面的窗户纸而已了。

还有些非第一学历文凭是获得学历的人参加工作后通过在职学习或者某种特定的渠道获得的,这些获得学历的人往往没有脱产、没有时间去系统的、完整的学好学历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要领,往往就是对学科知识知之不多、知之甚少、勉强过关的那种,

完全没有在校生和应届生那样的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连续性、系统性、专业性地接受培训和研究的,也许只会考试,不会应用,只是为了文凭而只学了考试所需要的那些点上的东西,知识的面和深度都是非常欠缺的。

考上国内名牌大学是个巨大荣耀,大家认可说明此人在青年时代学习能力是优秀的,学习能力是后续提高的很重要的方面。

现在是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提倡终身学习,第一学历固然重要,学识、毅力、品格、眼界还更重要,不要拘泥于它。

2、第一学历的含金量更高

因为高考参加人数远多于硕博招生,且试题统一,所以考试结果具备甄别人才的作用,与中考类似。

同时大学扩招使得本科生这一标签失去本该承载自高考的甄别人才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如今被985/211体系继承了。

比起考研来说,高考的难度不言而喻。你需要从小学开始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才能在高考的考场上一决雌雄。而考研呢,往往是大三开始,一年的时间里准备好有各种各样指导押题的四个科目。

如果说高考你是在和全国的高中生竞争,那么考研你是在和大学生里面的三分之一甚至不到的人在竞争,单从对手来看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而且考研更多的是一个自制力的比拼,而不是学习能力的比拼。只要你能每天坚持学习五个小时,那你就超过了绝大多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考研人。

所以越来越看重第一学历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第一学历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尽管学习好不等于工作能力好,但是我从学习好的人里面挑选工作能力好的概率总要好过从学习能力都不好的人里面挑吧。

不仅国内学校遭歧视,海外学校也遭着白眼。国内HR很自然地形成了一条海归留学鄙视链:北美研究生 > 北美本科 > 英国本科 > 英国研究生 > 澳洲研究生 > 澳洲本科。

对于英国和澳洲学校来说,硕士只要一年到二年的时间即可毕业,申请的门槛低,并且澳洲相对美国知名学校少,很多HR没听过的学校,在脑海里自然而然就归类成了“野鸡大学”。

而美国好学校的硕士和本科生相对比较难申请,申请到了,顺利毕业也需要下点功夫。

不过其实在国内HR心目中,留学生主要分成两类:牛津剑桥哈佛麻省理工和别的学校。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人才太多了,总要有个筛查的标准,至少第一学历算是比较靠谱的。

3、就业严峻,第一学历成了能力的证明材料

你会发现,大部分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简章或者是招聘要求,基本都不会明确地注明本科或者研究生必须毕业于某一层次的院校。但这并不代表在就业时,不会有学历歧视,不会有性别歧视。

要知道用人单位收到那么多简历,肯定要比较找出差异。

同等学历——都是研究生,那么比较本科学校;本科学校相同级别,比如,都是一本,那么就比较是不是211,是不是985,是不是北大清华的;如果本科学校也相同,有的还要比较户籍,是不是上海户口、是不是北京户口;户籍信息也差不多,还要继续比较,比如性别,男性女性;比如都是女性,还要看是不是结婚了,有没有生育情况,只要找差距,总会构建出一个差异。

不然,用人单位的HR如何抉择呢,如何填写应聘理由呢?

用人单位在招聘阶段,一般会设置一个门槛,这个门槛仅仅是学历水平。比如,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高一点的要求985高校硕士学历,只要能够达到这个门槛,就有资格参加笔试、面试,获得就业机会。

事实上,很多时候,用人单位HR关注更多的是你的简历。就是你的个人经历,能不能体现出的能力,与单位工作适合不适合,具备不具备创新精神。

你可以对比C9本科同学的简历,和三本学校同学的简历,具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C9院校的同学,可能在本科阶段就参加过大企业的实习或者参与过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而二本同学获得这种经历的机会就很少。这也是用人企业为什么要选择本科学历作为筛选的理由。

虽然还是会有这种继续卡第一学历的情况,但是企业和单位会更多考虑你的实际工作业绩和在工作中表现的能力,出身很重要,后期努力更重要。

所以说,在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全力以赴,无论是读书还是上班,都要努力出成绩、出业绩,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二、第一学历是不是歧视?

在百度里搜索原始学历歧视:一种原始学历不是“211”、“985”等名校,即使最高学历是博士,也一样会被歧视的现象。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高考时考上的哪所院校就是第一学历的院校!!

对于刚出校门的牛犊,用人单位不好判定未来发展如何,只能根据既往的教育背景来推断其素质,第一学历,尤其是本科学历,因为高考的选拔机制,更容易被作为衡量的标尺。

1、学历从本科就得好,才有保障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各高校扩招,“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还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各个企业都十分重视;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到处都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生求职,但企业的岗位是有限的,在这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企业招聘人才加设各种门槛就是有情可原的了。

无论是“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还是“只招收985,211”都是为了快捷地筛选出需要的人才。

在付出相同多劳动报酬的情况下,企业肯定是更希望招聘到学历更高、能力更强的应聘者啦。

就高中那点知识,还要学三年,最后考不上211或者一本,懒、笨至少占一个。现在抱怨别人重视第一学历,以前老师家长苦口婆心劝你好好学习的时候你干啥去了?

高中是基础,而且很全面,高中知识一部分是常识一部分是大学课程基础。基础知识没学好,真的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在这个函授、电大、夜校、成教等都可以获得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的时代,在拿钱买学历的时代,第一学历的含金量是最高的,其他的学历,你真的不知道这个学历是不是买的。

其次,名校本科教育有一部分属于通识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很有用,通识课可以按兴趣选,扩宽知识面,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很多,不止英语、政治、数学、专业课这几门。

而某些二三本考研生,四年只学4门考研课,其他都不管,学校各种活动、社团也不参加,也不竞选学生干部,除了这4门课,其他一问三不知,试问这不就是所谓的书呆子吗?大学四年学4门课和学50门课外加各种社团活动,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第一学历代表一个人勤奋、聪明的程度,第一学历好的人知识体系全面,又受过重点大学熏陶,眼界宽,见过世面,懂得多,自然就受各用人单位重视。

2、学历bug如何补救?

第一学历不好的人,更要读好研究生

为什么很多本科学历差的人都说:“你凭什么看不起我的学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其实这根本不是畸形的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因为眼界狭隘造成的错误认知,在自己的母校里,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努力的,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读研,上好的学校,才能大开眼界,看到自身与其他人的差距,明白不足,才能更加努力往上冲。读完研找的工作,难道不比曾经依靠本科学历找的工作好太多了吗?

所以第一学历非好学校的人就没有出路了吗?

当然不是,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已经工作了两三年甚至五六年的人重返学校读研的都大有人在。

还有很多牛人不是出身所谓的名校,依然有很高的成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依然碾压名校生。

一般来说,第一学历在初入职场的前三年比较重要,后面就更看个人能力和发展了。王健林的口头禅就是“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最后获胜的还是靠人的综合素质,所以马云马化腾都没有读过211和985,却是中国市值最大的两家公司的领头人。

虽然还是会有这种继续卡第一学历的情况,但是企业和单位会更多考虑你的实际工作业绩和在工作中表现的能力,出身很重要,后期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