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丰硕
97岁的王保国老人曾先后担任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司令部总工程师、第42支队司令部总工程师
“一支8000多名官兵组成的部队就站在我的面前,他们穿着军装,整齐地喊着口号。一想到能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为祖国建设煤矿,我激动得控制不住眼泪。”今年已经97岁的王保国老人,回忆起1966年8月1日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建队授旗大会的盛况,眼角流下了泪水。
他所说的这支“8000多名官兵组成的部队”,有一个值得被中国和煤炭行业铭记的名字——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他们为了祖国的煤矿建设而战,将汗水和记忆都留在了奋斗过的土地上。
王保国曾先后担任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司令部总工程师、第42支队司令部总工程师和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司令部总工程师。
据他介绍,基建工程兵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一个兵种,是在贯彻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方针的特殊时期建立的主要担任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任务的部队。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是由煤炭施工企业整编组建的,是主要担任国家重点煤矿建设任务的部队,军级建制,1966年8月组建第1个支队(师),1972年至1978年扩编到5个师级单位,即4个支队、1所技术学校,总兵力最多时达71300多人。这支部队先后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的12个矿区,承担建设了20处大中型煤矿(其中1处露天煤矿),煤矿总年设计生产能力3120万吨,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6月,为贯彻中央调整方针、改革体制、实行精兵政策,这支部队改编为煤炭施工企业,前后走过17年的战斗历程。
责任与使命
今年已经97岁的王保国谈起昔日在矿山“战斗”的日子,充满了感情。作为当时我国煤矿建设技术领先级人物,昔日的老战友、老朋友见到他,依然称呼他任总工程师时的称呼——“王总”。
“王总”虽然已耄耋之年,说起话来依然逻辑性极强,当日风采,依稀可见。说起自己的工作历程,不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甚至连很多矿井的建设数据都记得非常清晰。
王保国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父母给他取名“保国”,顾名思义,保家卫国。年轻的王保国身处的时代,让他实现了心中所想——报国。1948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时,王保国在东北煤炭工业管理局参加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领导找到王保国,问他愿不愿意跟苏联专家学习煤矿建井技术。
“我当时想,国家发展最需要的就是煤炭,当时日本人打中国,依靠的就是东北的煤炭,我要学好技术,为国家建最好的矿井!”王保国说。于是,他二话没说,应了下来,沉下心来开始跟着苏联专家苦学建井技术。
“那时候,没有建井教材,我需要从头学起。苏联建井专家到新建矿井工地指导工作,我跟着,他说什么,我记什么,他讲哪个设备怎么用,我就照样子画下来。有时专家在井筒施工中讲解掘砌操作工序,或在专家组织讲课时,我都详尽记录,回去再细细琢磨,整理成册。”王保国说,他就是这样,跟着苏联专家学会了井筒施工技术,厚厚的笔记,记录了十几本,汇编成册。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年恢复期间,东北地区先行开始建井,当时由苏联援助设计了4对新建大中型矿井,即辽宁阜新矿区平安立井、黑龙江鹤岗矿区东山立井、黑龙江鸡西矿区小恒山立井、吉林辽源矿区中央竖井,由沈阳煤矿设计院自行设计了黑龙江双鸭山矿区岭西竖井及吉林蛟河矿区奶子山立井。以上共计6处矿井,年总设计生产能力450万吨,在当时一下子开展这么多新煤矿的建设,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王保国先后参加了这些新井的施工准备和新井井筒建设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打下了新井建设的基础。
荣誉与贡献
1958年,煤炭部基本建设总局撤销,王保国到河南鹤壁参加新矿区建设,任鹤壁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兼第一工程处主任工程师,负责四矿建设。他在副井筒(深391米)施工中首创利用永久井架打井一次成井,在厚表土层(厚84米)中成功实施不打壁座、高空砌井、平行作业等先进施工技术。他们曾创立井月成井97.33米的全国纪录。从开工到建成投产,他常驻现场,积累了单一矿井的全过程建设经验。
从1958年至1965年在鹤壁矿务局工作期间,王保国先后参与了一矿、二矿、三矿、四矿、五矿、六矿等大中型矿井及3对小型斜井从开工到建成期的技术指导工作,这些矿井年设计生产能力共计456万吨。鹤壁矿区经煤炭部专家组检查评定为“成功建成的新矿区”,在这一矿区的建设过程中,王保国成功积累了矿井建设及矿区建设的宝贵经验。
1965年,他给当时的煤炭部副部长范文彩写信,信中说:哪里还需要建井?我想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煤炭部领导回复他:三线建设——贵州。尽管知道三线建设条件十分艰苦,王保国又是二话没说,主动打了报告,要求前往贵州。随后,上级将其派往贵州盘县。在那里,王保国成为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司令部总工程师。
“我从小一直想当兵报国,跟这些战士们一起工作,我特别有动力。当时的领导对我也非常信任,认为我是个敢说话、说得出、做得到的人。得到组织这样的信任,我工作起来很放得开!”王保国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贵州,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盘县矿区仅有的一条道路,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进驻时修建的。部队刚进驻时,没水、没电,老百姓没见过汽车,纷纷跑来围观。
“给你们讲个笑话,有的村民看部队矿区点亮了灯泡能照亮儿,就捡了一截带灯泡的电线,拿回家挂起来。还琢磨,这为啥到我家就不亮呢。后来部队的人知道了,给他们讲解道理,村民们才知道电是咋回事。”王保国笑着说。看似云淡风轻的笑话,可以看出来当时落后的矿区条件有多么艰苦。
1966年至1972年,王保国在贵州参加盘县矿区5处煤矿建设。其间,他将爱人和三个子女都接到了盘县矿区,他想让孩子们从小就在苦处成长、锻炼,培养坚韧的性格。1971年12月,贵州盘县矿区月亮田煤矿建成投产。
1972年,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由贵州盘县转战陕西韩城矿区,1975年起承担当时国家第一座年产原煤300万吨现代化特大型矿井——陕西韩城矿区桑树坪煤矿的建设任务。
“我对这个矿感情很深。当时这个矿是斜井,可以坐下井人车到巷道工作面,我喜欢溜达着走,每周都要走几个来回儿。”王保国给记者清晰地说出了桑树坪煤矿建设的历史和一组精确的数据。“开工当月,第403大队井巷进尺就突破1000米,以后连续30个月超1000米,从1976年到1979年,年年掘进进尺超万米,最高月达2907米,最高年达16047米。”王保国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创造了当时我国煤矿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1979年,桑树坪煤矿建设完成,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第403大队、第405大队分别被煤炭部及基建工程兵授予“煤炭工业战线大庆式突击队”和“大庆式基本建设突击队”荣誉称号。第403大队8中队被国家建委授予“永攀高峰的掘进中队”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王保国陆陆续续参与了大大小小35处煤矿的建设,为祖国的煤炭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1985年离职休养。
“荣誉,只代表过去。”王保国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被授予国家四级工程师称号时,觉得自己太年轻,这个级别太高,他主动向上级要求降两级。最后组织再三考虑,才下调了一级。到了离休的年龄,他本该在待遇优厚的军队岗位上离休,享受生活,但他却觉得自己还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就到当时的煤炭工业部建设总公司、中国露天煤矿总公司当顾问。他不愿闲着,有点机会,就希望能做点贡献。
“不学习,跟不上时代和工作要求。我还有这点本事,能奉献点啥就奉献点啥。”王保国说。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每一个他参与建设过的矿井,他都保存着数据、图纸和手稿,他将多年、多地积累的建井经验和数据详尽地记录并保存下来,捐献给中国矿业大学,成为一笔难得的、珍贵的历史财富。
“记录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的经验和经历不可复制,记下来让后来人作为经验和参考。”王保国说,“当然,现在的煤矿,都智能化了,现在的煤矿工人,赶上了好时代……”
继承与传承
“我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我们比赛爬山,看谁爬得高,看看爬到高处到底能看见什么,结果爬上去一看,竟然还是山……”王保国的小儿子王时回忆起小时候跟父亲在贵州建井的时光时说。
多年与父亲“四处征战”,他潜移默化地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于王保国来说,为祖国建设一座又一座矿井,就像在不断攀登建井技术的高山,而作为后辈,王时从父亲身上感受到的是坚定奉献、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关系非常好,一家人很幸福。这得益于父亲给我们的影响,他是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王时说。
近几年,原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老同志怀着对煤炭部队的深厚感情,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组织编纂了《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这一部《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是一部历史,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记载的是煤炭部队广大指战员“激情燃烧的岁月”。
难得的是,许多年过去了,王保国将当年的人名、建井的历史、具体的数据、事件都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王总’不仅提供了煤炭部队历年完成煤矿建设任务的原始统计资料,还亲自审阅文稿,包括部队组织沿革、建设的煤矿、概述、大事记、团以上干部名录等。”《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总纂汪大绶说,“这些文稿不仅有大量文字资料,还有25页统计表,包括煤炭部队矿井建设项目统计表、矿井建设项目工程统计表等,其中有成千上万个密密麻麻的数据。‘王总’拿起放大镜,一个一个地审核,连一个小数点也不放过,直到准确无误为止,让人感动。”
王保国对编纂《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4月,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煤炭工业第二轮修志先进工作者”称号。
今年,王保国已经97岁了,和94岁的老伴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我至今仍然坚持‘三动’:活动、劳动、运动。还坚持自己洗内衣,简单收拾屋子。”王保国说,他每天都看新闻,至今仍然关注着那些他曾战斗过的地方。
有时,他还写书法、画画怡情。拿出王保国的厚厚一叠画作,封页上的目录让人惊讶,每叠画作都有手写的页码、分类、内容,和一首首配画的小诗。
王保国平日里练字写的书法,是他喜欢的毛泽东诗词。他念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王保国笑着读上几句,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与战友们一起并肩战斗的时光。
(本文作者为《中国煤炭报》记者丰硕,由汪大绶推荐)
,